潮健康/郭家和
慢性疼痛總與負面情緒糾纏不清? 研究:神經細胞活性異常
經常覺得憂鬱、焦慮,情緒不佳,可能是「慢性疼痛」在作怪!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發表最新小鼠實驗,發現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之間具有互相重疊的「神經迴路」,在慢性疼痛的小鼠腦中找到特定神經細胞「體抑素細胞」活性上升,可能是驅使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的原因。研究團隊更發現,透過治療慢性肌痛症的藥物,能緩解小鼠的疼痛及負面情緒相關行為,該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數位生命科學》(eLife)。
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長連正章表示,大腦中的「杏仁核」是主宰情緒的重要腦區,也是感覺輸出與情緒中樞。這項研究發現,慢性疼痛與杏仁核中特定的神經細胞活性不正常上升有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經常糾結不清,而藉由特定藥物降低、抑制過度敏感的神經元在小鼠身上發現能改善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有望成為將來慢性疼痛及相關共病治療的研究方向。
體抑素細胞敏感化! 小鼠研究:早期給藥可阻斷疼痛
研究第一作者、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候選人林昱伶表示,與健康小鼠相比,慢性小鼠大腦杏仁核中有一群「體抑素細胞」,神經細胞活性明顯上升,稱之為「敏感化」,導致小鼠較高的疼痛反應。該研究也發現,如果在慢性疼痛的早期就給予藥物或抑制杏仁核中央區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可以有效阻斷慢性疼痛及負面情緒的發展。
不過,小鼠與人類雖然大腦結構相似,但是神經迴路及聯結仍有差異,連正章表示,目前臨床研究仍面臨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先進技術的局限性,未來希望透故調控產生慢性疼痛的特定神經細胞活性,開發能夠應用於臨床的治療方法,將對慢性疼痛預防及治療帶來實質幫助。
全球三成人口慢性疼痛! 醫:「苦」久也可能變疼痛
「慢性疼痛」問題是糾纏許多人的健康困擾,根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0%人口受慢性疼痛影響,並造成巨大的社會負擔。由於研究方式限制,慢性疼痛的人體實驗需要更多突破。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表示,慢性疼痛的病人不只感覺到痛,更有一大部份是感覺到「苦」的負面情緒,病人「苦」與「痛」較無客觀測量數據,從小鼠研究應用到臨床仍有一段距離。
陳世彬醫師解釋,國際疼痛分類將慢性疼痛分為七大類,除了原發性的慢性疼痛,癌症、創傷及其他疾病都可能是原因,加上人類基因相對複雜,家庭、社會、環境互動都可能造成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未來需要透過更進一步的研究,找出人類腦中掌控疼痛及負面情緒的神經元。
慢性疼痛病人如何「自救」? 醫師:多運動助情緒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臨床上以女性居多。這類慢性疼痛的特徵是一種「廣泛性的疼痛」,常與疲倦、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憂鬱有關,只吃一般市面上的止痛藥效果不佳。
王署君醫師表示,慢性疼痛病人應及早就醫,並培養醫療以外的「自救模式」,包括適當練習有氧運動及太極拳等。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情緒治療,可採取循序漸進的鍛鍊方式,透過持續、穩定的運動頻率,幫助改善疼痛問題。
王署君醫師指出,各種慢性疼痛的狀況不同,如纖維肌痛症與慢性偏頭痛的原因及治療方式就有差異。這項小鼠研究結果證明大腦的杏仁核的特定神經迴路能同時解釋症狀與治療方式,有望在未來治療相關疾病指出可能方向,期待有更多的研發及應用問世,造福受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
延伸閱讀:
長皮蛇神經痛比生產還痛! 4種人得帶狀疱疹風險超高! 醫:快去打疫苗
熬夜過勞小心「皮蛇」上身! 帶狀皰疹該看哪科? 得過要再打疫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