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肥胖者暴飲暴食原因找到了? 研究:大腦對營養素反應「嚴重受損」
肥胖者對於飲食中營養素的反應較弱,與其暴飲暴食行為、以及日後減重的復胖率增加有關?今年6月12日國際期刊《Nature
Metabolism》發表一篇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團隊所著的研究,團隊比較各30位健康體重的受試者(BMI值25以下)以及BMI值30以上肥胖受試者的差異。
Metabolism》發表一篇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團隊所著的研究,團隊比較各30位健康體重的受試者(BMI值25以下)以及BMI值30以上肥胖受試者的差異。
研究團隊分別注入葡萄糖、脂肪、水分至兩組人馬的體內,同時量測他們大腦神經活動以及釋放多巴胺的影像。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大腦對葡萄糖及脂肪進入胃中的反應比BMI健康的人更弱,而且經過12週控制飲食的減肥方式,讓肥胖者減重10%之後,仍不能讓這些肥胖者的大腦對胃部營養物質的反應,恢復成跟BMI健康的人一樣。
《Nature
Metabolism》提到,由於很常見到減肥後體重反彈增加的狀況,這篇研究有助於瞭解肥胖對大腦的影響,未來從中找出腸和腦之間(腦腸軸線)如何相互傳遞訊息,來幫助肥胖者減重。
Metabolism》提到,由於很常見到減肥後體重反彈增加的狀況,這篇研究有助於瞭解肥胖對大腦的影響,未來從中找出腸和腦之間(腦腸軸線)如何相互傳遞訊息,來幫助肥胖者減重。
腦部感知營養信號無需經過口腔? 大腦為何只對脂肪反應減少?
為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2位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黃聖言副研究員,以及中央研究院轉譯醫學中心動物影像設施陳育文經理,解析此研究的重要性。
兩位專家表示,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大腦化學物質與行為的密切關係,特別是過往研究認為,食慾和腦部所產生的愉悅感有關(如多巴胺釋放)。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以了解這種愉悅感是來自吃到美食的快感還是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本篇研究直接透過胃管向人的胃中注入葡萄糖和脂肪,證明了腦部感知營養的信號不需要經過口腔感知。研究使用「fMRI」與「SPECT」2種醫療影像,其中fMRI能夠觀察大腦神經活動的變化,而SPECT能夠分析大腦多巴胺的釋放情況。
研究結論顯示,無論個體的體重或代謝狀態如何,胃內注入葡萄糖都會導致大腦多巴胺的釋放增加,但胃內注入脂肪不會引發肥胖受試者大腦多巴胺的釋放。這個發現引領出一系列的假設,作者認為肥胖患者的大腦對脂肪的反應減少可能與大腦神經傳遞訊號的方式改變有關。
大腦感知營養的反應減弱「不可逆」? 專家:僅能用對訊號反應「不清晰」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研究假設過度肥胖者的大腦對於葡萄糖訊號的反應變弱,可能表示肥胖對大腦訊號的影響無法逆轉,但這份研究結果僅能說明肥胖者大腦對於腸部營養訊號的反應不清晰,無法明確說明這個問題來自於腸腦連結的失靈或是腦內部神經元彼此連結的降低。
此外,由於目前的研究只針對40歲以上的族群,且觀察和收集數據的時間非常短暫,肥胖者減肥後12周就測試大腦的反應,因此還有待研究其他年齡,以及是不是肥胖後腦部神經傳遞訊號的方式改變和長期不可逆的現象。然而,由於減肥後復胖的現象普遍存在,這項研究也提供後續研究腸與腦之間的訊號傳導如何影響減肥和體重變化的基礎。
這部分的相關研究,科學家努力的主要是更全面理解腸與腦信號傳導的影響。例如,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減肥手術後,病患的行為變化(如飲食習慣和情緒變化),過去其他研究團隊曾利用MRI,即腦部核磁共振影像,去探索腦部的實體神經及功能性連結的改變。
這些過往的發現指出,或許可以用外在的因素改變肥胖患者的飲食行為。若如同本篇研究的假說,大腦感知營養的反應減弱是不可逆的,那麼手術應該也沒有效果,但整體來說,目前台灣臨床有觀察到胃繞道手術跟減肥針的病人,飲食習慣大幅改變。所以針對肥胖與神經傳遞訊號改變的假說需要更多實驗支持,也是學界正在進行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沒吃點心、喝飲料照樣胖? 營養師勸「2觀念要改」:先把每餐飯量改八分滿
吃鹹酥雞抒壓沒用! 心情反而會越吃越差? 研究:油炸物讓憂鬱症風險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