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綜合報導
年約50歲的翁先生,7-8年前在鼠蹊部和股溝部位開始冒痘,每隔數個月就會發作一次,起初吃藥便可控制,後來痘痘卻失控的長成一大片,甚至漸漸腫痛並滲出分泌物,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大受影響。然而,翁先生多次求醫治療卻遲遲未見改善,直到他上網蒐集資訊了解自身病情,進一步前往相關院所求證醫師診斷,才終於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確診需耗費7.2年?
醫:病識感低落恐成為誤診危機!
青少年時期,因荷爾蒙不穩定的影響,面部容易出現痘痘,其中不少人的痘痘並非生長於面部,而是背部或其他部位。由於大部分的痘痘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儘管它出現的位置較為不常見或發生頻率很高,但在尚未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鮮少人會特別留意甚至求診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簡稱HS)起初徵兆如一般的青春痘,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的蔡呈芳醫師表示,由於冒痘位置較為隱私甚至可能會有流膿、散發異味等情況,患者擔心被冠上不衛生的標籤而經常不好意思就診,加上大眾對於化膿性汗腺炎的不瞭解,以及疾病資訊較缺乏等綜合因素,使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病到確診的時間,平均延誤約7.2年。
Suppurativa,簡稱HS)起初徵兆如一般的青春痘,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的蔡呈芳醫師表示,由於冒痘位置較為隱私甚至可能會有流膿、散發異味等情況,患者擔心被冠上不衛生的標籤而經常不好意思就診,加上大眾對於化膿性汗腺炎的不瞭解,以及疾病資訊較缺乏等綜合因素,使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病到確診的時間,平均延誤約7.2年。
化膿性汗腺炎的評估指標有哪些?
「非青春期」的痘痘瘡疤要警覺!
化膿性汗腺炎與青春痘的不同之處,在於化膿性汗腺炎發生位置是在頂漿腺分布處的毛囊,而青春痘則是發生在皮脂腺毛囊,化膿性汗腺炎不會有閉鎖性粉刺的現象,但冒痘處的結節,有機會引發皮膚瘻管及疤痕的形成。蔡呈芳醫師表示,發病起初雖同樣具有相似的痘痘病灶,但若上述常見患病處在6個月內出現2次以上反覆性結節疼痛或發炎紅腫、膿瘍滲漏,即需要盡快就診治療。
較為嚴重的患者,會因為多條皮膚瘻管相互連通造成大面積的膿瘍與發炎,淋巴管因而阻塞水腫,進而出現搔癢與異味,蔡呈芳醫師表示,此階段在治療上不僅難以靠藥物緩解,長期發炎也容易誘發其他共病症,如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精神疾病、新陳代謝疾病,以及其他部位的發炎性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都會產生莫大的負面影響。
面部狂冒痘痘、身材較肥胖
罹患化膿性汗腺炎的風險更高?
根據2000-2013年臺灣針對患有化膿性汗腺炎的研究顯示,大多好發年齡介於15-24歲之間,其中女性比男性高出3倍的發生率,少部分會於中壯年年齡發病。其發病原因與膚況本身的好壞無直接相關,蔡呈芳醫師表示,由於化膿性汗腺炎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致病原因目前仍未清楚。
不過,可歸納影響疾病發生的危險因子有:
不可控的基因性遺傳,以及肥胖相關的荷爾蒙分泌,容易使患者的確診後的疾病嚴重度較高,過多的體脂肪同時也提供細菌滋生的條件,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造成體內的發炎反應,以及高糖高奶的飲食型態,都容易造成體內雄性素相關受體的敏感度增加,導致病症的可能誘發性與嚴重度。
不可控的基因性遺傳,以及肥胖相關的荷爾蒙分泌,容易使患者的確診後的疾病嚴重度較高,過多的體脂肪同時也提供細菌滋生的條件,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造成體內的發炎反應,以及高糖高奶的飲食型態,都容易造成體內雄性素相關受體的敏感度增加,導致病症的可能誘發性與嚴重度。
藥物治療與生活照護雙管齊下
有望提升化膿性汗腺炎患者生活品質
廖怡華教授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無法根治,但依照疾病嚴重程度,給予一般照護、局部治療、全身性治療與外科治療,都有助治療達標,減少病灶疼痛,避免疾病惡化、復發與進展,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一般照護」包括傷口照護、疼痛管理、視共病需求轉介其他專科,以及體重管理和飲食習慣調整。「局部治療」以抗生素藥膏與抗菌洗劑為主。「全身性治療」則有抗生素、A酸、荷爾蒙治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蔡呈芳醫師表示,輕、中度的化膿性汗腺炎通常為膿腫狀態,或是雖有形成瘻管但面積較為局部,大部分治療方式為服用抗生素、A酸或類固醇,來減輕疼痛、毛囊阻塞以及傷口感染,然而,若已出現廣泛性瘻管連通與持續性膿瘍,在抗生素治療12周後仍未達預期改善效果,則需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藉由手術來排膿與切除受感染的組織。
此外,日常照護對於疾病的緩解也相當重要。像是肥胖患者減重後,可降低促使身體發炎的相關荷爾蒙、而肥胖產生的皮膚皺褶減少後,也能避免好發部位的細菌孳生;居住環境則盡量維持乾爽及穩定的溫度;而衣著方面盡量避免會對患部產生壓力或摩擦的緊身衣褲,以寬鬆的服裝為主,日常飲食則需減少乳製品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均衡且低加工飲食來維持免疫力。另外,透過生活調整與藥物介入,有機會緩解不適症狀,但最重要的還是在病灶出現時,多加留意並盡早就診,才能及早獲得好的治療並預防新病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