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尿病引起的「糖腎病變」更是國人洗腎最常見的原因。由此可見,「糖」、「腎」兩大慢性病在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有如共伴效應,對國人健康影響不言可喻。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會影響鈣質吸收、造成神經病變及循環系統異常,都是導致病人骨鬆風險更高的原因!統計顯示,50歲以上男、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為23.9%及38.3% ,但是50歲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人,高達38%同時具有骨質疏鬆症,女性比例更高達45%,如果本身有慢性腎臟病,且FRAX問卷顯示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百分比、髖關節骨折風險百分比已達中度風險乃至「極高風險」區間,或是病人出現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情況、因疾病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等,都建議由醫師評估進行骨密度檢測。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矮、駝、痛」與老化症狀類似,往往等到骨折發生並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

每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國健署曝:「這類人」骨折風險增2倍

每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國健署曝:「這類人」骨折風險增2倍

預防「骨質疏鬆」最佳時機應該從年輕開始,不再只有老人需要注意,年輕族群一樣不可輕忽!衛福部國健署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30歲前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若骨量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就會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骨頭脆弱易斷,且增加骨折的風險。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因骨質疏鬆或骨折而死亡的人數竟悄然上升當中?根據《內分泌學》期刊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可能中斷骨鬆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增加,其中髖部骨折對長者影響最大;而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2倍,其中因骨折於30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翻倍成長,由4%上升至9%。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