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新聞就擔心罹病? 研究提醒:「慮病症」死亡風險高84%! 與壓力、焦慮影響內分泌有關?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也被稱為「健康焦慮症」,是指對於疾病感到過度焦慮,病人會過度焦慮自己自身的疾病,不時擔心自己是否生病,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可能症狀。患者即使經過醫學檢查或醫師診斷正常,仍堅信自己罹患上某種嚴重疾病,影響到正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也被稱為「健康焦慮症」,是指對於疾病感到過度焦慮,病人會過度焦慮自己自身的疾病,不時擔心自己是否生病,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可能症狀。患者即使經過醫學檢查或醫師診斷正常,仍堅信自己罹患上某種嚴重疾病,影響到正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正向思考」與「樂觀態度」往往與成功的人生連結在一起。但事實是否真為如此?《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最新研究稱,隨時展現樂觀的態度,反而使其成為一種「毒雞湯」,除了可能使個人認知功能下降,更與糟糕的財務狀況、較低的責任心有關。
成人體內約有100萬億細菌,其中高達8至9成存活於腸道內。近年來,腸道菌群對於調節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已逐漸明瞭,亦有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調與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包括重度焦慮症、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巴金森氏症、思覺失調症有關。
「腦霧」(Brain fog)在臨床上並非指稱特定疾病,而是形容大腦運作受到疾病、感染或各種生理因素影響,出現思考速度變慢、大腦反應減緩等情況。近年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腦霧也可能是女性更年期相關症狀,且與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
不少女性每個月深受「經痛」問題所困擾,甚至因此變得虛弱、無法專注於工作、家庭或個人活動上。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經期前、中、後採取不同的飲食方式,不僅有助於減緩經痛不適,也有望改善水腫、代謝變差等惱人的問題。
別再將喜歡說冷笑話、諧音笑話的親友視為「氣氛破壞者」!事實上冷笑話的魅力少有人能抗拒,甚至能使聆聽笑話者成為「更好的人」?專家指出,「老爹笑話」(Dad Jokes)有助於提升孩童的人際互動能力、並在潛意識中教導孩童如何應對尷尬。
今年10月13日恰逢「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源於西方宗教信仰,後來作為一年一度的商品促銷日,近年不少電商、賣場也紛紛響應此活動。諸如光棍購物節、黑五購物節等以「購物」為主題的節日,若總是忍不住想爆買,當心可能是「強迫購物症」的徵兆!
近年隨著名人輕生憾事頻傳,引發國人關注憂鬱症議題。憂鬱症是最常見的情緒疾病,對於身心的影響卻不可忽視,當代文獻指出,憂鬱症的盛行率遠比一般人想像更多,成人的生命週期中面臨12個月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接近6%;個人終身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更高達15-18%。
華語歌壇天后李玟不幸離世,引起不少民眾對於心理疾病與憂鬱症預防的重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心理疾病的預防可以由多個方面下手,其中「營養攝取」也是重要的預防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