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減肥要「熱量計算」才有效? 總熱量超過身體需求仍難瘦
減肥期間需要計算熱量嗎?計算熱量究竟有沒有用?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表示,計算熱量是幫助減重的方式之一,但仍然會有一些失敗案例。大體而言,計算熱量還是瘦不下來,與「3大面向」可能有密切的關聯性。
首先,蔡明劼醫師強調,若減重時無計算熱量的習慣,大可以找到不用計算熱量就能減脂的方式,如不吃澱粉、間歇性斷食、極低熱量飲食(俗稱仙女餐)、生酮飲食或哈佛健康餐盤等,原理必定建立在製造熱量赤字的基礎上。若使用上述飲食法,但攝取總熱量卻超過身體需求,減重仍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另一方面,若沒有計算熱量的習慣,卻又遲遲無法成功減重,則不妨透過熱量計算將吃進肚子裡的卡路里加以量化,如同記帳一般,量化過的熱量也能進一步有效管理。「一個沒有做飲食紀錄習慣,卻不斷在討論減肥的人,充其量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為何計算熱量還是瘦不下來? 新陳代謝醫揭「3大陷阱」
至於為什麼計算熱量還是瘦不下來?蔡明劼醫師表示,會造成計算熱量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總體而言可以歸類為3大類:
陷阱1:有在計算熱量,但是誤差值太大。
一般民眾並無營養師或醫師的臨床經驗,計算熱量可能存在落差。如使用「份量估算法」,用三指大的肉當作1份、一個手掌大的肉當作4-5份,那勢必會遭遇誤差問題。「每個人的手掌大小不同,而肉品本身是低脂、中脂、還是高脂?幾項變因加總在一起,誤差也可能會以倍數出現。」
蔡明劼醫師指出,上述問題可以使用電子秤加上手機APP解決,食物的重量在電子秤上面十分精準,輸入手機之後熱量也將一目了然,可以避免依照心情去估算熱量的窘境。
陷阱2:精準計算,但仍敵不過系統性誤差。
「使用電子秤與手機APP就能萬無一失?倒也未必!」蔡明劼醫師說明,不少民眾還是會遇到「吃的熱量很少還是瘦不下來」的窘境。舉例來說,一位基礎代謝率平均約1300大卡、每日消耗熱量1650大卡的女性,飲食紀錄顯示每天只吃1200大卡,體重仍可能會出現「節節上升」的情況。
蔡明劼醫師表示,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眾多,比如該女性的基礎代謝率和每日消耗熱量,可能比公式計算出來的數字更低。或同一種食物在APP中有多種選項,哪種最為正確?甚至食物的重量是生重還是熟重?等等諸多可能的變因,都可以歸類為「系統性誤差」。
因此,帳面上顯示每天只攝取1200大卡,實際上很有可能已經吃下1500大卡以上,而每日消耗熱量實際上只有1500大卡。一進一退之間,就形成了「熱量盈餘」,體重當然會不降反升。
蔡明劼醫師認為,確實有方法能克服系統性誤差,如認真比對食物資料庫中的選項,讓熱量計算力求精準。也可以考慮下修APP之中的每日目標熱量至100-200大卡,且不必擔心攝取熱量比基礎代謝率還低的問題,因為攝取熱量本就超過每日消耗熱量,而下修目標熱量才能製造熱量赤字、使攝取熱量小於每日消耗熱量。
陷阱3:熱量控制在範圍內,但吃下太多精緻食品
不少減重者偶爾「破戒」喝手搖飲或吃甜點時,深怕熱量過高,因而選擇減少正餐的熱量,將熱量留給這些精緻食物。不過,就算經過仔細的熱量計算,並仔細把熱量控制在範圍內,該類人往往還是沒有變瘦,甚至還持續變胖。
蔡明劼醫師解釋,精緻食品的熱量估算很難準確,因為其可能添加過量的糖、蜂蜜、麵粉、雞蛋、牛奶、奶油、甚至酒精等等。以一塊蛋糕為例,若估計該蛋糕的總熱量為500大卡,實際上卻可能高達800大卡,熱量計算也將失準,數據結果毫無參考價值可言。
若此塊蛋糕真為500大卡,則要注意「卡路里不等於卡路里」的概念。比如攝取500大卡的原型食物,會有較高的「攝食產熱效應」,亦即在消化吸收過程中需要消耗較多能量,無意中就減少了一部分熱量攝取。而經過加工的精緻食品比較容易消化吸收,也就是攝食產熱效應較低,所以真正的獲取的熱量會高過於帳面上熱量相同的原型食物。
不僅於此,如果是在相同熱量的前提下,攝取富含蛋白質的原型食物,有利於增肌減脂,又能提供飽足感;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消化、排便順暢、還能養出好的腸內菌。但精緻食物僅含有大量的糖、油、鹽,不容易形成飽腹感、只好不斷吃其他食物充飢,無意間可能攝取更多熱量。
最後,蔡明劼醫師總結,減脂並非一定要計算熱量,因為很多飲食法都能瘦身,僅需製造熱量赤字即可。不過,熱量計算是最能科學化管理飲食、並且確實創造熱量赤字的方法,那些抱持「計算熱量無用論」者,可能是掉入了上述3大陷阱。另外,若對於熱量計算、熱量赤字或基礎代謝率等概念不甚理解者,可事先諮詢營養師或醫師,徵求其意見後再進行減重,可確保過程事半功倍、也能顯著提升減重效率。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為何還是胖? 醫師曝2大陷阱:「吃對食物」才有易瘦體質
168斷食法無痛減肥? 醫師曝亂斷食3大「傷身後果」比復胖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