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專題報導
『糖尿病人一旦發生「低血糖」事件,可能造成生理與低血糖自覺意識受損,而嚴重長期的低血糖,更會導致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增加,甚至影響認知功能,是臨床醫師衛教病人的重要項目。可經醫師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CGM)幫助評估血糖穩定度。如果經常發生低血糖、無預知性的低血糖或血糖波動太大,則目標可適度放寬。』
糖尿病人低血糖更危險?嚴重低血糖會有哪些症狀?
糖尿病人低血糖更危險?嚴重低血糖會有哪些症狀?
低血糖可能會造成病人立即性的傷害及後續心理創傷,導致血糖控制更不穩定。糖尿病人及其家屬要能辨識和緊急處理低血糖事件,當自我監測血糖低於 70 mg/dl 或有急速下降的趨勢時,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
美國糖尿病學會照護指引將低血糖分成三個等級,第1級為血小糖低於70 mg/dL
,第2級為血糖低於 54
mg/dL,第3級為嚴重低血糖,身體或意識上需他人協助才能處理的嚴重狀況
低血糖最典型症狀為:手腳發麻、顫抖、心悸、盜汗,然而超過一半以上的低血糖發生時並無明顯症狀,如何準確記錄低血糖事件的發生時段,幫助血糖變異率更穩定,對於糖尿病管理至為重要。
『正確及規律用藥,是糖尿病穩定血糖控制的重要根基,近年糖尿病治療藥物進展顯著,除了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也有同時可保護心、腎的藥物發明。此外,同時具有減重效果的「腸泌素」針劑治療,能同時幫助體重控制,也成為許多糖胖症族群的福音。』
糖尿病人要同時減重?腸泌素針劑治療原理與劑型?
糖尿病人要同時減重?腸泌素針劑治療原理與劑型?
瘦瘦筆的成份是「腸泌素」類藥物,所謂腸泌素是腸道分泌的荷爾蒙,主要有Glucagon-like
peptide(GLP-1)和 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兩種,藥理作用是延緩胃部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並增加大腦飽足感,透過調節大腦訊號以抑制食慾。優點在於當身體處於高血糖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不會有低血糖風險,唯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有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反應,程度因人而異。
「一天一次」的瘦瘦筆成份為「Liraglutide」,分為最高1.8mg與3.0mg兩種劑型(Victoza/Saxenda),唯只有3.0mg的瘦瘦筆劑型有取得減重適應症
「一周一次」的瘦瘦筆成份為「Semaglutide」(Ozempic/Wegovy),用於糖尿病的劑量為0.25mg到1mg。
『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三大併發症之一,而糖尿病腎臟病變,更是全世界洗腎的主要原因。由於腎臟病變的尿蛋白,不一定能直接由肉眼判斷出來,糖尿病人除了應定期接受腎臟病指標相關檢查,也要注意「泡、水、高、貧、倦」的腎臟病警訊。』
糖尿病人為何更容易洗腎?要注意哪些腎功能指標?
糖尿病人為何更容易洗腎?要注意哪些腎功能指標?
糖尿病腎病變主要與血糖控制不良有關,腎臟長期過濾高血糖濃度的血液時,容易使腎臟細胞出現結構性變化,進而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糖尿病人一旦發現腎功能如肌酸酐異常時,平均約在10年內面臨需要透析(洗腎)的風險。
糖尿病人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的威脅,每年300億的照護支中約4分之1
是用於洗腎。糖尿病族群10間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比例更從9.17%上升為17.92%。
糖尿病人務定及早注意腎功能並定期檢查『腎絲球過濾率』(eGFR)和『蛋白尿』,透過「同心圓」模式的腎病變危險評估,當腎臟功能燈號從綠燈變為黃燈、橘燈時應提高警覺,及早控制腎病變風險。
『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將增加大、小血管與神經、眼睛病變等併發症風險。近年統計發現,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易併發中風問題。提醒糖尿病人應注意「ABC」三項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應小於100mg。此外,糖尿病年輕族群比例上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族群應及早注意血糖相關指標。』
糖尿病人逐漸年輕化?40歲前應提早注意血糖指標?
糖尿病人逐漸年輕化?40歲前應提早注意血糖指標?
40歲前的年輕糖尿病人變多,推估與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有關,尤其是肥胖率及西化精緻飲食,是影響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從長期數據來看,台灣40歲前的糖尿病從過去到現在增加幅度約九倍,20歲以下甚至接近20倍。
由於台灣糖尿病逐漸年輕化,40歲以下糖尿病人增加,可能與多重因子有關。包括病菌感染(如COVID-19)、飲食改變、生活型態、環境因子及游離輻射。
除了40歲起可接受定期健檢,35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家族史,可定期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隨機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及早瞭解自身的血糖狀況。
建議延伸閱讀:
1. 一周一針體重降15%? 為何打瘦瘦筆仍會復胖?
2.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容易住院! 50%以上無症狀?
3. 糖尿病不只年輕化 35歲起應注意三大指標
4. 糖尿病40歲以下變多? 3數字務必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