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還沒到就有中暑危險? 營養師親揭「最解渴3飲品」:降體溫超有感

夏天還沒到就有中暑危險? 營養師親揭「最解渴3飲品」:降體溫超有感

近期氣溫有明顯升高趨勢,尤其中南部地區高溫往往動輒30度以上。若長時間待在戶外或從事戶外工作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暴露於「熱急症」的風險之中!嫚嫚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民眾應於高溫天氣時多加攝取水分,三餐也可挑選含水量高的食物,以預防熱急症的風險。

再做這些事恐讓器官罷工! 營養師示警:身體保養最忌「8種惡習」

再做這些事恐讓器官罷工! 營養師示警:身體保養最忌「8種惡習」

多吃了一塊雞排、多喝了一杯酒,體內器官都一清二楚!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器官的正常運作是維持健康的根本,因此對待器官應該要比「對待愛人」更加細心呵護。高敏敏營養師也說明,各大器官的照護需要「趨吉避凶」,尤其以下風險因子更要有意識地避免。

藝人「山豬」罹肺炎引發敗血症離逝世!  醫提醒8族群:小感冒也可能奪命

藝人「山豬」罹肺炎引發敗血症離逝世! 醫提醒8族群:小感冒也可能奪命

藝人「山豬」陳俊甫過去因模仿「蛋黃哥」走紅,日前傳出猝逝消息,震驚演藝界。據聞山豬生前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且「紅斑性狼瘡」疾病纏身多年、身體免疫力本就相較常人更差;此次更因感冒而診斷肺炎住院,之後併發敗血性休克而不幸逝世。

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60歲的王媽媽(化名)因眩暈長期反覆發作,吃藥未見改善,抽血檢查未發現貧血、高血脂問題,由子女帶媽媽來看診,診間發現患者身型肥胖、脖子較粗短,且問診時家屬反應王媽媽的鼾聲可從2樓傳到1樓且有健忘問題,經過睡眠檢測發現王媽媽患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正壓呼吸器治療2星期後眩暈症狀不藥而癒,健忘情形也獲得了改善!

【專家問答集】哪些人適合做「全口重建」? 「All on 4」與傳統植牙差在哪? 影響假牙壽命的關鍵有哪些?

【專家問答集】哪些人適合做「全口重建」? 「All on 4」與傳統植牙差在哪? 影響假牙壽命的關鍵有哪些?

全口重建是指解決患者「大範圍」缺牙、齒列不正或齒列嚴重磨耗的問題,病因往往多重且複雜。例如牙周病導致的多顆缺牙、咀嚼檳榔導致琺瑯質磨損等嚴重口腔問題,這時醫師所採取的整體性重建治療,通常會涉及齒部咬合高度、咬合平面的改變。醫師會針對缺牙顆數、疾病嚴重度、咬合不正等各項問題做通盤評估,並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法。

清明掃墓分秒鐘都在吸入「致癌物」?   專家警告:當心短時間內過敏「大爆發」

清明掃墓分秒鐘都在吸入「致癌物」? 專家警告:當心短時間內過敏「大爆發」

清明連假返鄉掃墓拜拜,當心焚燒紙錢釀出「致癌」危機!根據行政院環保署指出,焚香燒金紙不僅容易引起火災、增加碳排放影響環境,焚燒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焚香或燒金紙會產生二氧化物、二氧化硫、苯、甲苯、甲醛或多環芳香烴,其中苯、甲苯、甲醛與多環芳香烴具有致癌物質。

凱特王妃42歲驚傳罹癌! 「90後」將迎來癌症年輕化? 重症醫勸:遠離「6大風險因子」

凱特王妃42歲驚傳罹癌! 「90後」將迎來癌症年輕化? 重症醫勸:遠離「6大風險因子」

英國王儲妃凱薩琳(HRH Catherine, Princess of Wales, 又稱凱特王妃)於今年3月23日在社群平台宣布罹癌,且目前正接受輔助化療,消息一出引發各界關注。不少民眾對年僅42歲的凱特王妃罹癌感到惋惜,事實上全球中壯年人口的罹癌風險正在增加?未來年輕族群的罹癌事件將不再罕見?

不只周處要除三害! 營養師揭肺癌「3大危害飲食」:沒抽菸也可能有危險

不只周處要除三害! 營養師揭肺癌「3大危害飲食」:沒抽菸也可能有危險

電影《周處除三害》於去(2023)年10月上映,近日重新上架串流平台,引發討論熱潮;更在中國斬獲亮眼的票房成績。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該劇以主角被診斷出「肺癌」作為除三害的開端;事實上防治肺癌也需要在飲食方面除掉以下「三害」,以免後患無窮。

長輩白天打瞌睡、出現退化性行為? 醫: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長輩白天打瞌睡、出現退化性行為? 醫: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白天打瞌睡、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減弱等都是老年人常見症狀,很多家屬都以為這是老年人的正常表現,但是事實上長輩很可能有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因子正悄悄發生,應積極接受檢查甚至安排相關治療喔。

中年發福、腹部肥胖易失智?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變少、執行功能下降風險增3成

中年發福、腹部肥胖易失智?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變少、執行功能下降風險增3成

隨著社會型態演變,多數現代人都有久坐不動而出現腹部脂肪堆積的現象,加上已開發國家人口快速老化,肥胖與失智症將成為最主要的健康問題。然而,脂肪累積的部位差異是否會影響特定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