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完疫苗就可以約親朋好友見面?「群體免疫」前麻煩請避免出遠門!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五月份爆發以來,已累積新增超過一萬名本土案例。在五月份以前,原先國內疫苗到貨與施打意願不高,使得疫情爆發後一度陷入無疫苗可打的困境。雖說進入八月後,疫苗荒有逐漸抒緩的趨勢,疫苗接種率也慢慢提升,但也傳出數起已施打疫苗後仍確診的新聞。醫師提醒,由於疫苗施打需要一定時間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並非施打後立即對病毒免疫,強調打完疫苗後,仍應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接觸,並作好與防疫衛生工作以盡可能避免感染。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五月份爆發以來,已累積新增超過一萬名本土案例。在五月份以前,原先國內疫苗到貨與施打意願不高,使得疫情爆發後一度陷入無疫苗可打的困境。雖說進入八月後,疫苗荒有逐漸抒緩的趨勢,疫苗接種率也慢慢提升,但也傳出數起已施打疫苗後仍確診的新聞。醫師提醒,由於疫苗施打需要一定時間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並非施打後立即對病毒免疫,強調打完疫苗後,仍應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接觸,並作好與防疫衛生工作以盡可能避免感染。
沒經歷過社團生活,學生時代似乎就不算完整。很多人認為社團生活能夠幫助年輕人學習如何與群體相處,對於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都有正面幫助,還能促進管理時間的自律能力。正常的社團生活能帶來正面效益,不過如果太喜歡參與其中,有可能是自制力不足的心理反應?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表示,參與校內活動、結識新朋友,可能像吸毒、酗酒一般,增加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風險。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台灣疫情逐漸趨緩,自八月以來,新冠肺炎確診數也都保持在個位數,但是疫苗施打率遠不及美、韓等國。由於孕婦抵抗力較低,婦產科醫學先前曾呼籲應優先讓孕婦族群接種mRNA疫苗,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8月3日宣布將針對第一至第三類對象及孕婦及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第九類對象等,共計51.9萬人,可於第五輪施打莫德納疫苗。雖說台灣的「疫苗荒」有漸漸抒解的趨勢,打疫苗後猝死的新聞又引發民眾憂慮,再加上腺病毒疫苗有極罕見血栓風險,網路上也有聲音開始討論,女性月事來臨時是否適合施打疫苗的討論。重症醫師的答案則是:「月經時打疫苗安全無虞」!
科學家利用流體力學的數學模式,確認在兩個粗糙表面將病菌顆粒去除所需的速度與時間。該篇研究指出,只靠液體流動無法沖刷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病菌顆粒,必須在水中摩擦雙手長達約20秒鐘才能去除病菌顆粒。這與先前專家指出,洗手時請唱2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約莫一致。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緩解,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防疫警戒降至二級,但依法規定二級警戒仍需佩戴口罩外出,這也讓不少有慢跑習慣的民眾戴起口罩,以防在運動時有感染病毒的風險。不過,日前高雄傳出一名34歲男子,在夜晚戴著口罩跑步時突然昏厥並失去呼吸心跳,多虧醫護人員搶救才撿回一條命。不少人認為是男子運動過於劇烈、或本身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所導致,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重症醫師專家黃軒有不同的答案!
近期本土疫情逐漸獲得趨緩,因此疫情指揮中心也宣布,防疫警戒自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警戒;雙北市也於8月3日宣布同步開放餐廳內用、許多企業也知會員工恢復公司辦公模式,顯見台灣已逐漸走出三級警戒陰霾,離正常生活又近一步。然而確診印度Delta變種株的患者人數於各國再次暴增,包括美國、中國與韓國等國家都傳出疫情爆發的情況,引起各界擔憂;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更在臉書發文表示,應盡快取得最大量的疫苗因應變種病毒威脅,可見國人在個人防疫作業上仍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
疫情來勢洶洶,雖然國內疫苗已開打,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提醒,維持自身免疫力、遵守防疫習慣是根本之道,中壯年族群更應注意維持肌肉量,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及提供保護力營養素。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防疫期間,更應注意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
新冠肺炎時至今日仍對全球造成不小的威脅,且前陣子因為印度Delta變種病毒的盛行,其更強的傳播力、致病率,使得各界是人心惶惶;在2021年8月3日,韓國甚至傳出有患者確診Delta病毒的加強版:「Delta Plus」,恐怕會讓全球防疫作業再次陷入挫敗。許多人此時就開始擔心,如果新冠肺炎透過附著於食物上,再吃進肚子裡面,會不會因此有染疫的危險?
新冠肺炎已經在世界各處肆虐了一年半載之久,其廣為人知的副作用脫離不了發燒、咳嗽、嗅味覺異常和疲勞等等症狀。而隨著人類對新冠肺炎瞭解越來越深、變種病毒的種類更加地多樣化,染疫症狀也會有所增加或不同之處。如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顯示,「乾眼症」也有可能是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尤其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為好發對象。
根據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COVID-19大流行至今已造成388萬人死亡,病毒也在傳播中不斷變異,產生更具傳染力的「優勢株」擴大傳播範圍。不過科學家發現,各地區之間的死亡率有明顯差異。以去年5月20日歐洲疫情大爆發數據來看,COVID-19死亡率在法國達到每百萬居民935人,瑞士僅10到25 人,德國更只有7人。科學家因此注意到不同地區的飲食,是否也影響感染COVID-19之後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