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綜合報導
日常生活中錯誤的飲食方法,竟可能與預期壽命的縮短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西方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有著「飲食習慣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之寓意。現代人早上趕著出門、早餐隨便吃;吃午飯時如打仗般,5分鐘就能解決一餐;夜間加班時宵夜一口接一口。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小習慣,長期下來正在默默減損自身的預期壽命。

吃太燙、太快、太晚都不行! 這些進食法恐使身體「癌變」
黃軒醫師以《柳葉刀》(The Lancet)刊載研究說明,每年全球約有1100萬人因不良飲食習慣而死亡。尤其以下「不改不行」的錯誤飲食習慣,恐正在默默偷走自身健康與預期壽命:
1. 吃太燙。平時喜歡喝剛煮好的滾湯、燙嘴的茶,食道恐正經歷一場「災難」。研究證實,65℃以上之熱飲會反覆灼傷黏膜,如同皮膚被燙傷後結痂又撕裂,最終可能導致癌變、使食道癌風險暴增。需注意的是,火鍋湯底、現沖熱茶等湯湯水水,即便放涼5分鐘,中心溫度仍可能超過70℃。
建議食物入口溫度控制在10–40°C之間,有助於保護食道並避免癌變風險。另外,在進食前可透過嘴唇輕碰食物測試溫度,若溫度超過體溫(約37℃)就需再做等待。
2. 吃太鹹。香腸、臘肉、泡菜、鹹魚等傳統美食雖然下飯,但含有亞硝酸鹽與大量鹽分。研究發現,每週吃4天以上醃漬品者,死於食道癌的風險高出45%,出血性中風風險也可能升高。醃漬品中的亞硝酸鹽、高鈉不但傷胃,還可能形成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建議少碰以上醃漬品,平時的飲食內容以新鮮的原型食物為主。
3.吃太飽。現代人喜歡在節慶、加班壓力大等狀態下大吃大喝,雖然能夠獲得一時的抒壓效果,但時常「間歇性暴食」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且比起長期高油脂飲食,還更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建議每餐以維持七分飽為主即可,不讓腸胃鬧脾氣。
4. 吃太快。若進食速度過快,大腦往往未能來得及接收到飽食訊號,就攝取超過個體所需之熱量;研究指出,每餐進食時間不到5分鐘者,脂肪肝風險高出81%。建議用餐時間至少持續15-20分鐘,細嚼慢嚥有利腸胃消化、充分吸收營養。
5. 吃太晚。進食時間過晚、身體來不及消化就上床睡覺,熱量容易變成脂肪堆積。一項涵蓋日本7萬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指出,晚上8點後吃晚餐者,竟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晚餐不規律或過晚進食,腦出血風險提升44%。建議晚餐安排在18:00-20:00之間,避免腦血管受損或中風風險,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6. 吃太膩。餐餐外食看似方便,但其內容往往為高鹽、高油、高糖的「三高飲食」。尤其鹽分攝取過量,已被證實與較高的高血壓、腦中風和骨質疏鬆風險有關。建議每人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大約一瓶礦泉水瓶蓋的量),尤其小心藏在食物中的「隱形鹽分」,例如醬油、醃漬品、零食與泡麵等。
不是一味忌口就能瘦! 不吃澱粉、早餐恐越減越肥
除了上述6大飲食壞習慣,黃軒醫師指出,不少民眾對於日常飲食也抱有錯誤迷思。例如減重者經常「不吃主食」,誤以為戒澱粉就可以減肥。事實上,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約53.7%時,體內的長壽蛋白「克洛素(Klotho)」濃度最高。克洛素為一種抗老化分子,有助於抗氧化、調節代謝與促進神經健康,因此吃對一定比例的主食,如糙米、地瓜、蕎麥或地瓜等非精緻澱粉,對於延長預期壽命有望起到一定作用。
隨著健康風氣盛行,不少民眾透過「間歇性斷食」減肥,更有甚者直接跳過早餐,以求快速瘦身之效。事實上,若空腹時間超過12小時,大腦會啟動「饑荒警報」,午餐時吸收熱量效率將直接翻倍。研究指出,不吃早餐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顯著上升;而早上9點後才吃早餐者,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出59%。建議每日於早上7-8點享用早餐,讓身體的生理節奏與代謝同步啟動,遠離疾病與肥胖。

吃過夜菜不是美德! 喝含糖飲料如「喝毒」易染癮頭
「吃過夜菜」被不少長輩認為是節儉美德,但食物過夜後就有可能變質,並已藏有黃麴毒素,需要280°C以上才能夠分解,一般的烹調方式無法徹底殺死病菌來源。即使切掉食物發霉的部分也無濟於事,因為毒素早已滲透食物之中。建議改掉吃過夜菜的習慣,只要有發霉疑慮就立刻丟棄。
另外,含糖飲料如珍奶、可樂、果汁等,喝完雖會獲得短暫的快樂感受,但糖分卻如同毒癮、菸癮或酒癮般,容易使人上癮。研究指出,含糖飲料與45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提醒民眾,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少於25克(相當於一瓶低糖飲料),並盡量選擇無糖茶、白開水。
最後,黃軒醫師表示,「吃法決定活法」,不只有菸、酒會縮短壽命,錯誤的飲食習慣也會默默傷害身體。建議從今起改掉上述不良習慣,若對於飲食內容有所疑慮,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之意見,避免「禍從口入」,讓每口食物都成為禍害健康的毒藥。
資料來源:
《你每天這樣吃法,還真要命》 –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Carcinogenicity of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Inverse J-Shaped Relationship of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Serum Klotho in NHANES 2007-20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