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口為何連年上升? 藥師揭「3大主因」:患者恐失去飲食主導權

糖尿病人口為何連年上升? 藥師揭「3大主因」:患者恐失去飲食主導權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若有血糖控制不佳的狀況出現,通常會由哪些原因引起?事實上不只是台灣人,全世界糖尿病人口逐年皆以一定幅度的增長,已然是「世界級」的趨勢。據統計,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很有機會超過六億人,是除了失智症外亟需被外界高度重視的疾病之一。

米酵菌酸害米製品被「汙名化」? 營養師澄清: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米酵菌酸害米製品被「汙名化」? 營養師澄清: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台北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以目前衛福部公布之食物中毒案例,目前總數已達30人;其中2人死亡、5人重症搶救中。不少民眾誤以為稻米或糯米相關發酵產品,就可能出現「米酵菌酸」。目前專家已出面澄清,米酵菌酸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無從辨別?  專家揭致命劑量:重新加熱、烹調也沒用

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無從辨別? 專家揭致命劑量:重新加熱、烹調也沒用

台北信義區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日有12人通報食物中毒症狀、其中2人死亡、5人ICU急救中。因中毒者以食用河粉、粿條等澱粉食物為主,衛福部昨日召開專家會議指出,經考量過去文獻、患者臨床表現,因「米酵菌酸」汙染導致中毒情事的可能性確實不小。

益生菌何時吃才有用?  7類菌株差很大!  藥師揭益生菌作用與成份真相

益生菌何時吃才有用? 7類菌株差很大! 藥師揭益生菌作用與成份真相

健康人腸道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細菌共生體,超過100萬億個細菌細胞,涵蓋1000個不同種屬的菌株。很多人會把「排便順暢」和「促進消化」兩個混為一談,益生菌在一般情況下,主要被探討的是「減少腸道壞菌」與「整腸」的功能。「促進消化」則是指把營養素分解讓人體可以吸收攝取,適合補充的是消化酵素、鳳梨酵素、木瓜和奇異果酵素才能有促進消化作用,兩者有所區別,消費者很容易混淆。

骨折後補鈣擔心「腎結石」?  醫:鈣質不足、低血鈣更是潛在風險

骨折後補鈣擔心「腎結石」? 醫:鈣質不足、低血鈣更是潛在風險

年長者骨折發生機率高,補充鈣卻又擔心有結石風險?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一名婦人跌倒後大腿骨折,因檢查出骨質疏鬆建議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並接受骨鬆藥物注射。患者聽到需要補鈣擔憂會有腎結石問題。洪暐傑醫師提醒,根據研究顯示,適當鈣質補充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飲食重口味及「吃太鹹」,才是增加腎結石風險的隱藏地雷。

終於有理由多看帥哥美女!  研究:觀看「高顏值面孔」可增強記憶力、改善認知功能

終於有理由多看帥哥美女! 研究:觀看「高顏值面孔」可增強記憶力、改善認知功能

喜歡看面容姣好的俊男美女,可謂人之常情;不過經常觀看高顏值得男性或偶像,竟可能女性的大腦有潛在好處?《Evolutionary Psychology》研究指稱,女性觀看俊俏男性的照片,可以短暫提升其記憶力與認知能力,且同樣的效益在男性與女性上都有所相關。

人越老越「多愁善感」? 《Nature》研究:老年人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

人越老越「多愁善感」? 《Nature》研究:老年人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

隨著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老」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近期刊載於權威期刊《Nature》之子刊物《Nature Aging》的研究表明,老年族群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如觀看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的調節與恢復將發生改變。

冬季空汙、乾空氣是「肌膚殺手」!  醫揭保養「3大NG行為」:用「肥皂」洗澡超傷肌膚

冬季空汙、乾空氣是「肌膚殺手」! 醫揭保養「3大NG行為」:用「肥皂」洗澡超傷肌膚

不少愛美人士或女性,深怕冬天的空汙與乾燥空氣影響肌膚的健康程度,讓平時的保養工作更加窒礙難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翁子玉醫師接受專訪表示,冬季的肌膚保養原則,需多加重視「保濕」的重要性;並避免任何使膚況惡化的「NG行為」。

【專家問答集】膽固醇種類與作用?吃太多澱粉也會高膽固醇? 飲食控制有用嗎?

【專家問答集】膽固醇種類與作用?吃太多澱粉也會高膽固醇? 飲食控制有用嗎?

身體血液中的脂肪統稱為「血脂」(plasma lipids),其成份包括中性脂肪、磷脂質、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其中,磷脂質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膽固醇是合成膽酸及固醇類荷爾蒙的必需前驅物。一般將脂蛋白依據結構及密度,分為乳糜微粒(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四類。

2022十大健康新聞!  曬太陽助長男性性慾?  確診康復後能愛愛嗎?  高敏感人格根本不科學?

2022十大健康新聞! 曬太陽助長男性性慾? 確診康復後能愛愛嗎? 高敏感人格根本不科學?

2022年面臨Omicron變疫株肆虐,新興傳染病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同時,疫苗技術的突破,也推動癌症疫苗的研發往前邁進,而癌症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的應用開發也在不斷邁進。體重管理觀念抬頭,愈來愈多人追求減重的同時,竟也意外造成糖尿病針劑藥物的缺貨。回顧今年還有哪些最受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以下為《潮健康》整理2022年十大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