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運動賽事」和運動一樣健康? 研究:實際入場支持至少能獲「4大好處」

看「運動賽事」和運動一樣健康? 研究:實際入場支持至少能獲「4大好處」

運動不只用「做的」才能促進健康,光是用「看的」也能獲得益處?《Sport Management Review》刊載研究指稱,經常觀看運動賽事者的大腦結構,與較少觀看賽事者相比有些微差異: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不僅有所提升、大腦特定區域也呈現較活躍的趨勢。

台灣人對性愛滿意者不到一半!  醫曝關鍵原因:「不夠硬」害慘床上性致

台灣人對性愛滿意者不到一半! 醫曝關鍵原因:「不夠硬」害慘床上性致

每每想和另一半在夜晚來場「硬仗」,卻總是淪為「軟男」力不從心?52歲王先生近年和妻子行房發現勃起硬度不如從前、性敏感度降低,需要花更多時間進行前戲刺激,才能勉強「提槍上陣」,妻子因此經常性致缺缺,令王先生十分受挫;有時寧可「自己來」,也不想面對完事後妻子的冷眼與嘆息。

不只練習冥想、運動有用! 專家揭:幸福感可以透過「7件事」培養

不只練習冥想、運動有用! 專家揭:幸福感可以透過「7件事」培養

想要獲得長久的「幸福感」,或許不必借助他人,而是需要「刻意經營」?日前刊載於《Higher Education》的研究指稱,個人主觀的幸福感受,可以透過「7種習慣」加以練習並實現;且若能持續練習這些習慣,幸福感也有望隨之延長,幫助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

25歲前單身越久好處越多?  研究證實:離婚後生活滿意度、薪資普遍較高

25歲前單身越久好處越多? 研究證實:離婚後生活滿意度、薪資普遍較高

青年時期的單身經歷,將會影響日後的生活滿意度與收入多寡?發表於《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研究表明,個人於年輕時期的單身狀態,或許能幫助未來與伴侶關係破裂後,所需要面對的挑戰與瓶頸。研究作者亦對此表示,該文獻為少有探討單身好處的研究之一。

夫妻「性趣缺缺」解藥?  研究:互相幫對方做「1件事」 性體驗堪比單純做愛

夫妻「性趣缺缺」解藥? 研究:互相幫對方做「1件事」 性體驗堪比單純做愛

夫妻雙方近期若「性」趣缺缺,不見得要勉強自己進行性交,反而可以從互相幫助對方「自慰」開始著手、慢慢恢復性慾?《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刊載的研究指稱,採取「雙向自慰」的伴夫妻,性生活滿意度相較其他伴侶更加圓滿。

運動是緩解憂鬱症最佳解?  研究聲稱:效果比藥物、認知療法高1.5倍

運動是緩解憂鬱症最佳解? 研究聲稱:效果比藥物、認知療法高1.5倍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打手槍次數太多會早洩?  醫揭4種過度後果:太激烈「重要部位」會斷

打手槍次數太多會早洩? 醫揭4種過度後果:太激烈「重要部位」會斷

男性過度頻繁「打手槍」自慰,是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翁竹浩表示,一般自慰頻率在正常範圍內,動作未過度激烈之下都屬於安全行為。但過度頻繁的自慰,有可能導致血尿、生殖器破皮、龜頭潰瘍,甚至動作太過激烈導致繫帶斷裂,需要進行手術縫合。

不只更長壽!  哈佛點名10招增加幸福感  降低中風、冠心病與糖尿病風險

不只更長壽! 哈佛點名10招增加幸福感 降低中風、冠心病與糖尿病風險

不少心理學研究指出,更快樂的人通常活得更健康,增加幸福感與快樂真的能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嗎?一般人求快樂而不可得,又可以如何解決?一項隨機研究試驗顯示,參加心理諮商6個月之後,接受過心理諮商的人不只變得更快樂,而且在之後請病假的天數也明顯減少。研究團隊宣稱,透過隨機對照試驗可以初步證明,「主觀幸福感」不只是一種感受,的確與身體健康有部份的因果關係。

28歲就開始不夠硬?  年輕男性硬度堪憂?  醫:多是混合型勃起功能障礙

28歲就開始不夠硬? 年輕男性硬度堪憂? 醫:多是混合型勃起功能障礙

台灣男性不只「長度」不夠突出,連「硬度」不夠硬的比例也比想像中更高?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醫師指出,臨床上將勃起硬度分為4級「小黃瓜」、「帶皮香蕉」、「剝皮香蕉」以及最嚴重的「蒟蒻」。3級以下即可定義為勃起功能障礙(ED),大約52%的40-70歲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40歲以上更有4成會發生勃起硬度不足的問題。

居隔哪都不能去「心好累」?  5種改變幫助維持一天好心情

居隔哪都不能去「心好累」? 5種改變幫助維持一天好心情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