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與茶一起喝 中風機會降3成還延緩失智? 研究曝關鍵成份
咖啡的作用不只是提神?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曾提出,適量攝取咖啡對降低血壓具正向作用;並能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機率。除此之外也有科學研究指稱,咖啡因的攝取更與減輕憂鬱症、自殺率有顯著相關。根據2021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提出的研究指出,每日更高的咖啡攝取量與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有關。每天喝0.5-3杯咖啡,就有機會顯著降低中風的風險。
咖啡的作用不只是提神?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曾提出,適量攝取咖啡對降低血壓具正向作用;並能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機率。除此之外也有科學研究指稱,咖啡因的攝取更與減輕憂鬱症、自殺率有顯著相關。根據2021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提出的研究指出,每日更高的咖啡攝取量與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有關。每天喝0.5-3杯咖啡,就有機會顯著降低中風的風險。
常聽上班族抱怨「什麼都在漲、但薪水卻沒漲」,反映了通貨膨脹帶給民眾的經濟壓力。尤其歷經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各地裁員、失業潮屢見不鮮,可謂自金融海嘯後的另一波「經濟災難」。生活成本的提升、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結果可能導致更多的精神壓力、焦慮與憂鬱症狀發生。
主管與員工間的關係反映了個人的健康程度?早前瑞典的研究顯示 ,與賞罰不公、武斷、不傾向體諒他人的主管共事,員工罹患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更大。《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指出,糟糕的管理者往往造成員工的巨大壓力,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壓力將使罹患心臟病風險將如「滾雪球」般逐步攀升。
心理問題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一大威脅。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各地皆報告了更高比例的精神疾患問題;在台灣,2021年1-9月精神科求診人數突破130萬人,較去年增加3.2%、更較前年同期成長10%。然而,人們對於精神疾病的成因仍然知之甚少。相關研究指出,共病性的早發性精神疾病,風險因素互有重疊、且症狀不一,這使得疾病走向、變得難以預測,癒後治療流程也相對棘手。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布一則研究報告,指出早發性精神問題,可能主要由3因素的結合所引起。
時常處於焦慮狀態嗎?刊載於《PLOS ONE》期刊中的研究顯示,近年風行的「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 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 ),對焦慮者而言可能是一大福音。ASMR的概念於2010年被提出,通常指透過刺激五感,使顱內、頭皮、甚至四肢產生酥麻與愉悅感。如吹氣、按摩、呢喃等行為,皆可能觸發ASMR機制。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逾2年,許多人不但面臨工作與收入損失、社會孤立,更造成醫療量能負擔、藥物濫用與種族歧視等種種問題。人與人間缺乏社交互動,更助長了由疫情帶來的「集體孤獨感」現象。先前的研究指出,於疫情期間飼養寵物、建立目標清單等舉動,能顯著降低疫情所帶來的孤獨感、並幫助降低相關心理症狀的發生。如今《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單只「施打疫苗」一項舉動,就能提升人們的心理安全感,並使焦慮與痛苦等情緒獲得舒緩。
肉毒桿菌是源於細菌毒素的藥物,常見用於緩解皺紋、治療狐臭;亦可減緩抽筋症狀、脫水及偏頭痛,用途十分廣泛,也是醫美微整型最常見的治療選項之一。刊載於《Scientific Reports》的新研究指出,在身體當中的「4個部位」施打肉毒桿菌,可能與減緩憂慮情緒有關。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佈一份新的長期研究顯示,隨著年紀增長,年輕時較容易焦慮、擔憂的男性,在中年後罹患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將更高。該項研究指出,男性較常處於焦慮擔憂中,生理的代謝情況較容易增加心臟病機率,而且這之間的關聯比一般人想像來得更早,可能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生。
心理疾病也會「傳染」?被稱為「群體心因性疾病」的「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症狀,是一種具有「傳播性」的心理疾病,且傳染源往往不明。多年以來,醫學界與研究皆無法解釋集體歇斯底里為何發生、又好發於哪些族群。如今,科學家認為,短影音平台抖音(TikTok)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也可能是觸發人們發生集體歇斯底里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年輕族群身上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