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壓力大是因為「吃錯食物」?  哈佛建議:多攝取「5大營養來源」緩解焦慮

壓力大是因為「吃錯食物」? 哈佛建議:多攝取「5大營養來源」緩解焦慮

焦慮、壓力、失眠等問題時常困擾著現代人,而心理問題不僅源於工作、人際關係,也和日常的飲食習慣有關?事實上,若在生活中適時攝取特定營養成分,可能對個人的焦慮問題產生正面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直屬機構《哈佛健康出版社》即點出常見的5種天然營養來源,有助緩解焦慮問題,與生活中的緊張不安感。

閱讀更多 »
6千人數據分析:睡眠障礙害心臟病暴增3倍!5招逆轉睡眠問題

6千人數據分析:睡眠障礙害心臟病暴增3倍!5招逆轉睡眠問題

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之一,成年人如果有睡眠健康問題,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心臟病風險增加,甚至會升高晚年各種慢性疾病機率以及增加早逝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未必只有「失眠」或者「睡眠不足」才是睡眠問題。新的研究宣稱,當發生超過一個以上的睡眠問題時,心臟病風險可增加54%至141%之多。

閱讀更多 »
不想回公司上班? 疫情期間出現「辦公焦鬱症」 專家提4妙招緩解

不想回公司上班? 疫情期間出現「辦公焦鬱症」 專家提4妙招緩解

新冠疫情睽違2年,全球各地需「在家上班」的工作者紛紛回到崗位,但不少人對於公司政策感到不解與擔憂,深怕在公司辦公,可能將再次面臨確診新冠肺炎的陰影。有些人甚至認為在居家辦公時,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了完美平衡,如今返回公司後這樣的平衡將從此不復存在。縱然重返公司後的工作型態,將與疫情大流行期間不盡相同,勞工或雇主仍可採以下4種措施,提高辦公時的安全性,並減輕焦慮感和恐慌感。

閱讀更多 »
鬱結難消?  新冠後遺症重創百萬人心理  運動助恢復「心理彈性」

鬱結難消? 新冠後遺症重創百萬人心理 運動助恢復「心理彈性」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超過2年,疫情尚未全面趨緩,中國、香港又陸續傳出確診人數大爆發,另一方面,「新冠後遺症」影響數以百萬計的全球人口的心理健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即使沒有確診,仍可能因為居家防疫期間的孤獨感、焦慮感與疫情新聞壓力,造成食慾不振、失眠、心理健康惡化、長期沮喪等狀況。

閱讀更多 »
抗憂鬱、降發炎、還能刺激大腦產生「快樂反應」!  泡冷水真有這麼神?

抗憂鬱、降發炎、還能刺激大腦產生「快樂反應」! 泡冷水真有這麼神?

心情鬱悶洗「冷水澡」,能凍結多餘的煩惱?溫度對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的影響,也許確實有其道理。《英國醫學期刊》曾報導一名受試者因對氟西汀、西酞普蘭等抗憂鬱藥物產生抗藥性,須每週接受「冷水療法」讓情緒獲得穩定。該療程不僅使受試者的憂鬱症狀明顯改善,甚至一年間逐步減藥,治療效果獲得大幅進展。《英國醫學期刊》在病例報導中表明,冷水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憂鬱症患者。不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同樣宣稱,寒冷的水溫可能有助抒緩解壓力、減輕焦慮。

閱讀更多 »
工作加班、社交障礙讓人超焦慮?  吃9種食物舒緩情緒

工作加班、社交障礙讓人超焦慮? 吃9種食物舒緩情緒

別輕忽「長期焦慮」對身心靈造成的影響!若因工作、人際關係等因素導致長達6個月以上的焦慮情緒,可能要擔心「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包括容易恐懼緊張、過度擔心日常問題、易怒、注意力難以集中、心跳加快、肌肉緊繃、胸悶、社交障礙等等。

閱讀更多 »
暫時

太會「忍」讓男人較短命?「情緒問題」不處理恐傷心又傷身

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相較女性而言,為符合社會期待與性別氣質,男性往往容易隱藏情緒,而且更不擅長分享內心擔憂或困難,深怕被社會貼上「軟弱無能」的標籤,如此的性別差異現象也間接增加了男性健康風險。美國神經科駐院社工 Leo Newhouse 在《哈佛健康出版社》專文中表示,為符合社會期待,男性自幼就被教導壓抑情緒。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壓力、焦慮或憂鬱症狀,更可能促使酗酒、吸毒等濫用物質的行為風險,最終導致自殺率上升。

閱讀更多 »
俄烏戰爭新聞狂轟炸  當心「戰爭焦慮」引發精神疾病?

俄烏戰爭新聞狂轟炸 當心「戰爭焦慮」引發精神疾病?

俄羅斯於2月24日向烏克蘭開戰,引發全球關注。烏俄戰爭爆發也使同處地緣政治戰爭熱區的台灣成為國際焦點,「Taiwan」一詞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關鍵字。新聞媒體連日播報戰爭畫面,也造成許多不少民眾內心不安,如同學者所說的「戰爭焦慮」(War Anxiety)現象。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