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聞就擔心罹病?  研究提醒:「慮病症」死亡風險高84%!  與壓力、焦慮影響內分泌有關?

看到新聞就擔心罹病? 研究提醒:「慮病症」死亡風險高84%! 與壓力、焦慮影響內分泌有關?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也被稱為「健康焦慮症」,是指對於疾病感到過度焦慮,病人會過度焦慮自己自身的疾病,不時擔心自己是否生病,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可能症狀。患者即使經過醫學檢查或醫師診斷正常,仍堅信自己罹患上某種嚴重疾病,影響到正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調查曝4成國人擔心麻醉風險拒檢查!  醫:注意麻醉安全3大關鍵

調查曝4成國人擔心麻醉風險拒檢查! 醫:注意麻醉安全3大關鍵

近年麻醉事件屢屢搬上影視平台,引發國人關注麻醉風險議題,台灣麻醉醫學會公佈「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最新報告,發現民眾擔心「麻醉後醒不過來」的比例高達37.2%、憂慮「麻醉後會有不適症狀強烈」36.8%、表示「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則有33.0% 。該份調查反映普遍國人對麻醉的三大隱憂。

跑步完別只看體重計!「最大心率」達標訓練效果更好? 專家:每分鐘心跳至少XX下

跑步完別只看體重計!「最大心率」達標訓練效果更好? 專家:每分鐘心跳至少XX下

採取跑步時的「心率高低」,與運動後的訓練效果息息相關?據了解,心率的高低可以衡量個人在運動過程中的鍛鍊程度;而透過追蹤心率,也有助於人們在最大限度下實現減重或健身目標。

「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尿病引起的「糖腎病變」更是國人洗腎最常見的原因。由此可見,「糖」、「腎」兩大慢性病在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有如共伴效應,對國人健康影響不言可喻。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會影響鈣質吸收、造成神經病變及循環系統異常,都是導致病人骨鬆風險更高的原因!統計顯示,50歲以上男、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為23.9%及38.3% ,但是50歲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人,高達38%同時具有骨質疏鬆症,女性比例更高達45%,如果本身有慢性腎臟病,且FRAX問卷顯示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百分比、髖關節骨折風險百分比已達中度風險乃至「極高風險」區間,或是病人出現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情況、因疾病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等,都建議由醫師評估進行骨密度檢測。

寒流沒來也手腳冰冷! 「冷底體質」必知祛寒4招  女性血液循環差更要懂

寒流沒來也手腳冰冷! 「冷底體質」必知祛寒4招 女性血液循環差更要懂

男女若同處一辦公室空間,男性往往會認為空調溫度過低、女性則早已穿上外套禦寒。相較於男性,女性似乎更容易感到手腳冰冷,對於寒冷天氣的耐受度似乎也較為低落。背後的原理為何?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分享,男性與女性有著先天生理結構上的不同。

幫助癌症決策:新世代癌症診療利器「循環腫瘤細胞擴增技術」

幫助癌症決策:新世代癌症診療利器「循環腫瘤細胞擴增技術」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是目前不論在癌症的診斷、分期或是治療上的新顯學。腫瘤液態切片與細胞擴增技術可以補助做最精準治療決策的優點;前者透過微流道和免疫螢光精準蒐集循環腫瘤細胞,獲取具有活性的癌細胞;後者利用3D循環腫瘤細胞擴增。癌症的治療,決策比刀法更重要,透過細胞擴增技術關鍵,提供給腫瘤患者不論在診斷、分期或是治療最大的支援。

肌酸酐暴增18倍!  婦大量吃維生素C中毒被診斷:至少洗腎一年

肌酸酐暴增18倍! 婦大量吃維生素C中毒被診斷:至少洗腎一年

攝取充足維生素C對維持健康免疫力很重要,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忙碌,不少民眾選擇額外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作為日常保健,但過量攝取維生素C不只可能增加腎臟負擔,還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必須洗腎救命。一份刊登在開放期刊《Cureus》最新的病例報告即指出 ,一名55歲的女性因為體內過量的維生素C引發急性腎損傷(AKI)及腎臟高草酸尿症(hyperoxaluria),急診至今三個月,必須持續透過血液透析(洗腎)維繫腎臟健康,並已確診屬於末期腎臟病(ESKD)。

每天不用花10分鐘! 研究:追劇耍廢換成「1運動」  有助促進記憶力、認知功能

每天不用花10分鐘! 研究:追劇耍廢換成「1運動」 有助促進記憶力、認知功能

若自覺近日工作時難以專注、思考遲緩,或許返家後將看影片、追劇的時間,換成「7-9分鐘的簡單運動」,對大腦的好處比想像更大?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近期刊載一則研究顯示,每日養成鍛鍊的習慣,即使不到10分鐘,也能幫助認知能力的提升,且中壯年族群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好處。

一到冬天就容易手腳冰冷?  「簡單6招」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一到冬天就容易手腳冰冷? 「簡單6招」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一到冬天手腳就容易冰冷、臉色蒼白,或許並不單單只是因為天氣的影響,也與血液循環較差有關?美國醫療機構《Cleveland Clinic》刊載指南表明,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出現於40歲以上、體重過重、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等族群。另外,血液循環不佳也與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較差有關。

倫敦大學研究:每天睡不到5小時  死亡風險恐增25%

倫敦大學研究:每天睡不到5小時 死亡風險恐增25%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時間縮短是正常的?英國倫敦大學最新研究指出 ,50歲以上成年人如果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被診斷出慢性病的風險增加20%。這群睡不到5小時的人,與每天睡眠時間超過7小時的人相比,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的風險更要高出40%。

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不少人天氣一轉冷,關節就會發生「天氣痛」的情況出現,讓民眾備感困擾。衛福部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子恆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天氣痛最主要的成因為天氣變化,導致原有的疼痛症狀惡化。該現象可分為氣溫、濕度、自律神經與心理層面做探討。

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醫:2族群慎防「心血管」出問題

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醫:2族群慎防「心血管」出問題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