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火鍋湯底鈉含量高!  營養師揭6大「隱藏版地雷」:連堅果類也上榜

不只火鍋湯底鈉含量高! 營養師揭6大「隱藏版地雷」:連堅果類也上榜

冬天最受歡迎的餐點,莫過於各種鍋類和湯品。但你知道嗎?其中暗藏的鈉含量超乎想像的高,多喝一碗就可能使每天的鈉含量攝取超標!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約6公克的鹽分。統計更顯示有10%的心血管死亡病例,死因都與鈉含量攝取過量有很大的關係!

秋冬胸悶不適竟是「肌少症」惹禍?  醫示警:45萬中高齡患者  死亡率恐暴增3倍

秋冬胸悶不適竟是「肌少症」惹禍? 醫示警:45萬中高齡患者 死亡率恐暴增3倍

接近入冬時節,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與「肌少症」有關?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究其原因才發現是「肌少症」問題。

每年洗腎人數多到「坐滿小巨蛋」! 醫曝慢性腎病患者曙光:「1藥物」助降低住院死亡風險

每年洗腎人數多到「坐滿小巨蛋」! 醫曝慢性腎病患者曙光:「1藥物」助降低住院死亡風險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食王國」美名,卻「成也美食、敗也美食」,錯誤的飲食習慣讓台灣淪為「洗腎王國」,不少國人正蒙受慢性腎臟病之苦。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曾有1位67歲女性患者長期有三高問題,67歲的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健檢時發現有蛋白尿卻沒有放在心上。

吃很少不代表就會瘦!  營養師透露:6件事讓體脂肪「默默飆高」

吃很少不代表就會瘦! 營養師透露:6件事讓體脂肪「默默飆高」

就算平時的飲食總量較少,仍可能面臨「體脂過高」的窘境?嫚嫚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診間近期有一50歲中年女性患者,平時總量偏少,體脂肪卻高達40%。進一步問診後發現,雖然該患者一天僅吃兩餐、進食量也很少,但喜歡每天吃點餅乾、搭配含糖手搖飲的飲食內容,應是造成其體脂居高不下的主因。

骨折後補鈣擔心「腎結石」?  醫:鈣質不足、低血鈣更是潛在風險

骨折後補鈣擔心「腎結石」? 醫:鈣質不足、低血鈣更是潛在風險

年長者骨折發生機率高,補充鈣卻又擔心有結石風險?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一名婦人跌倒後大腿骨折,因檢查出骨質疏鬆建議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並接受骨鬆藥物注射。患者聽到需要補鈣擔憂會有腎結石問題。洪暐傑醫師提醒,根據研究顯示,適當鈣質補充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飲食重口味及「吃太鹹」,才是增加腎結石風險的隱藏地雷。

洗腎原因與傷腎元兇!醫師點名「十大傷腎習慣」  手搖飲、泡麵上榜

洗腎原因與傷腎元兇!醫師點名「十大傷腎習慣」 手搖飲、泡麵上榜

台灣一年洗腎(透析治療)約9萬人,新發生透析人數也達到1萬2千人以上,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腎臟擔負人體各項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血壓、調節水份、製造與分泌荷爾蒙、排出代謝廢物與毒素、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平衡。腎臟也負責產生維生素D以調節鈣、磷代謝,幫助人體維持骨密度。

吃麵其實超不健康?  營養師點名7大「高鹽值」麵條:吃多恐肥胖、高血壓

吃麵其實超不健康? 營養師點名7大「高鹽值」麵條:吃多恐肥胖、高血壓

台灣的飲食文化中,「麵食」佔據至關重要的地位;不過如果太愛吃麵,則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隱憂?嫚嫚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民眾平時食用的「麥製麵」,如泡麵、意麵、油麵、拉麵、麵線,在製作過程都會添加精製鹽,與同為主食的米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900 mg的鈉含量。

「超加工食品」吃太多傷心又傷腦?  營養師教「替代吃法」降風險

「超加工食品」吃太多傷心又傷腦? 營養師教「替代吃法」降風險

零食、餅乾吃太多,不只體重變胖還會傷心、傷腦?近期國際期刊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攝取過量,不但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也可能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增加老年癡呆症風險。營養師提醒,民眾應瞭解食品加工程度,並養成辨讀營養標示的習慣,如果含有多種不瞭解的添加物成分,挑選時應盡量避免。

四肢瘦只胖肚子!  「泡芙人」體質有救嗎?  營養師教3招減脂增代謝

四肢瘦只胖肚子! 「泡芙人」體質有救嗎? 營養師教3招減脂增代謝

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形成虛胖的「泡芙人」身材,與先天體質、後天飲食習慣有關?簡鈺樺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一般女性基礎代謝率會因為天生肌肉量相對較少,脂肪量比較高而導致比男性差,錯誤的飲食習慣更可能使體脂率居高不下。

傾城外表下的真誠初衷  用傾聽照顧粉絲身心靈/高敏敏營養師專訪

傾城外表下的真誠初衷 用傾聽照顧粉絲身心靈/高敏敏營養師專訪

外型亮眼、口條專業,在網路上擁有50萬粉絲的超高人氣營養師。這是一般人眼中的高敏敏營養師。其實,她是個在宜蘭長大的淳樸女孩,懷抱著簡單的初衷,一步步走向了營養學的道路。就如同每個愛漂亮的少女,高敏敏營養師說,兒時又胖又黑,經常被學校裡的男孩子嘲笑,卻也激發她從小學會看營養標示的習慣,無形間培養出對熱量數字和營養成份的敏感度。「難道沒有所謂『吃的醫生』,可以教大家如何健康飲食嗎?從那時候就埋了這顆種子在心裡,後來也真的成為了營養師。」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