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弱視風險控制  掌握三大關鍵:1歲前追蹤ROP、3歲第一次視力檢查、3-6歲弱視治療黃金期

早產兒弱視風險控制 掌握三大關鍵:1歲前追蹤ROP、3歲第一次視力檢查、3-6歲弱視治療黃金期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2023年全年新生兒13萬5571人,再創新低,而早產兒比例卻有上升趨勢,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我國每10名新生兒當中就有1名是早產兒;另外,台灣幼兒園孩童弱視盛行率為5.33%,表示100位孩童當中至少5位有弱視的情況。參考以上數據,早產兒弱視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家長須特別關注的議題。

年紀輕輕就開始忘東忘西?  專家警告:對「這物質」成癮  當心早發性失智症上身

年紀輕輕就開始忘東忘西? 專家警告:對「這物質」成癮 當心早發性失智症上身

隨著全球已開發國家「人口高齡化」狀況逐漸普遍,人們對於失智症已比過去有更多的認識。不過,「早發性失智症」的病因至今尚未被充分了解。該疾病發生的年齡階段約從30至64歲,相較其他類型的失智症更為「年輕化」。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太會忍痛」不僅對健康毫無益處,甚至容易釀成「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處理疼痛的習慣,大多先吃止痛藥為主、或是乾脆直接忍痛而不肯就醫。長期下來若導致慢性疼痛且無法緩解,便需要疼痛科醫師加以介入。

不是腦霧!國人長新冠「1改變」影響全身  黃金期用藥風險降3成

不是腦霧!國人長新冠「1改變」影響全身 黃金期用藥風險降3成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持續共存、成為今年度的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高達6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有感。

皮膚水疱、破皮竟是「類天疱瘡」發作!  醫師:吃1種糖尿病藥要當心

皮膚水疱、破皮竟是「類天疱瘡」發作! 醫師:吃1種糖尿病藥要當心

皮膚出現搔癢、紅疹,甚至有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別以為只是一時過敏,有可能是「類天疱瘡」發作,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還有感染、死亡風險?由於類天疱瘡好發於長者族群,除了用藥照護上需要特別注意,不少病人更合併有糖尿病問題,特定血糖藥可能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應及時就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入春後「濕疹」將大爆發?  花粉、梅雨恐讓病情惡化! 專家警告:6件事最傷皮膚

入春後「濕疹」將大爆發? 花粉、梅雨恐讓病情惡化! 專家警告:6件事最傷皮膚

季節交替期間是不少皮膚疾病的好發時期,尤其目前時逢冬春交替時節,日夜溫差變化較大、再加上春天百花爭艷、梅雨季造成環境潮濕陰冷,很容易使「濕疹」疾病大發作,使患者不勝其擾。專家表示,過往有任何皮膚疾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在季節交替時「超前部署」,以防止症狀影響生活作息。

為何減肥老是失敗? 研究公布「4大肥胖型態」:這類人多吃6成熱量才有飽足感

為何減肥老是失敗? 研究公布「4大肥胖型態」:這類人多吃6成熱量才有飽足感

「肥胖」問題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於社群列舉《Obesity》研究指出,肥胖狀況可藉由生理、心理層面劃分出「4大體質」。該研究招募450位肥胖者進行試驗,針對其飲食型態(飢餓感、飽足感、胃排空)、享樂進食、基礎代謝率等各方面進行評估。最後,研究人員將肥胖者分為4種表型,並且提供相應的對策。

半夜狂跑廁所尿尿  恐是心臟病、糖尿病和睡眠呼吸中止作怪?

半夜狂跑廁所尿尿 恐是心臟病、糖尿病和睡眠呼吸中止作怪?

半夜尿意頻繁打斷睡眠,當心身體有潛在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受訪表示,夜間多尿症與各種原因有關。部份患者是夜間尿液製造變多,其原因可能是荷爾蒙失調(抗利尿激素下降)或男性荷爾蒙下降(導致抗利尿激素下降),另外白天水份喝太多積留在下半身,夜間水份迴流到心臟、腎臟後引起尿量增加。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大小眼竟是「腦長瘤」?  眼瞼下垂只能手術?  專家:這兩類人不適合

大小眼竟是「腦長瘤」? 眼瞼下垂只能手術? 專家:這兩類人不適合

眼睛睜不太開,拍照時覺得自己「大小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整形外科教授賴春生醫師表示,大小眼在醫學上稱為「眼瞼下垂」,可能與先天或後天因素有關。如出生時提眼肌發育不良,或後天提眼肌退化導致,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支配肌肉的神經受損而引起眼瞼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