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把人體當培養皿」!部份單株抗體失效? 醫:脆弱族群應打雙價疫苗

新冠病毒「把人體當培養皿」!部份單株抗體失效? 醫:脆弱族群應打雙價疫苗

因應後疫情新興傳染病的可能變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舉辦「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暨預防研討會」,引言人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台灣自2002年SARS疫情中獲得寶貴經驗及每年預防演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顯著成果。隨著防疫政策從嚴格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全球趨勢,指揮中心也宣布放寬配戴口罩等防疫規範,似乎在可預期的未來,人們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確診居隔完多久才能做愛?  在家「寂寞難耐」如何排解?  專家答:「自己來」最安全!

確診居隔完多久才能做愛? 在家「寂寞難耐」如何排解? 專家答:「自己來」最安全!

目前國內已進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不少男性擔憂染疫後是否將對下半身的「性福」造成影響。性醫學期刊《Sexual Medicine》曾刊載研究指稱,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毒恐影響陰莖微血管中的「內皮細胞」,造成微血管失能、收縮;而病毒所引起的全身炎症,也是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染疫者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較健康正常人高出20%。

長新冠整理報導/確診患「新冠後遺症」機率高嗎? 哪些人是好發族群? 該怎麼做緩解症狀?

長新冠整理報導/確診患「新冠後遺症」機率高嗎? 哪些人是好發族群? 該怎麼做緩解症狀?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是否將發生長期併發症,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潮健康》特此整理長新冠相關研究與指南,提供民眾癒前的疾病預防、與癒後照護、就醫作為參考。

確診遇發燒、咳嗽、喉嚨痛莫恐慌! 中醫師曝「2妙招」幫助縮短病程

確診遇發燒、咳嗽、喉嚨痛莫恐慌! 中醫師曝「2妙招」幫助縮短病程

本土確診病例逐日攀升,雖然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新聞每日不斷播送的確診數字,著實令許多民眾產生恐慌感。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提醒民眾, 避免染疫的基本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有其必要;倘若得知自己確診亦無須過度恐慌,可視為與病毒對抗而獲得暫時免疫的過程。

疫情海嘯難抵擋! 如何兼顧輕症防範家人染疫? 醫師「必學4招」

疫情海嘯難抵擋! 如何兼顧輕症防範家人染疫? 醫師「必學4招」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已累積超過98萬人(截至5月18日)曾感染新冠肺炎,親友確診、甚至全家確診的狀況時有耳聞。在急診室大排長龍、醫療量能吃緊的狀況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陳宥達醫師呼籲,與病毒共存的過程仍需民眾共同配合;感染Omicron者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實是無須過度恐慌。

什麼是「長新冠」? 症狀會持續多久?  專家曝「4種人」受影響最大

什麼是「長新冠」? 症狀會持續多久? 專家曝「4種人」受影響最大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將產生何種併發症,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其中因罹患「長新冠」(Long Covid)導致的各種後遺症,可能將對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害。時至今日,學界仍無法確切解釋長新冠的發生原因。

染疫使「肌少症」風險增加?  醫師:不運動、蛋白質吃太少恐提升「長者死亡率」

染疫使「肌少症」風險增加? 醫師:不運動、蛋白質吃太少恐提升「長者死亡率」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損傷外,肌肉、骨骼亦可能受病毒影響,進而增加肌少症風險,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將影響神經、肌肉骨骼,恐將造成肌少症機率上升,且該影響並無年齡之分。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暨老年醫學科程信翰醫師表示,肌少症罹病風險比想像得高,除了牙口問題,慢性病、失智症或中風都可能因疾病導致胃口不佳、或吞嚥神經狀況,產生營養不均,長期可能產生肌少症危機。走入與新冠病毒共存時期,更要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減緩肌肉流失並降低肌少症風險。

第4劑BNT疫苗效果曝:減少重症死亡風險  「效期太短」恐成致命傷?

第4劑BNT疫苗效果曝:減少重症死亡風險 「效期太短」恐成致命傷?

近日國內確診人數「頻頻破千」,揭示了防疫政策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過,各界擔憂第3劑的保護力將於6月開始失效,紛紛有呼籲施打「第4劑」的聲音出現;而指揮官陳時中也鬆口將於20日研議最新的疫苗政策走向。「第4劑」究竟是否有必要性?素以施打疫苗效率「獨步全球」聞名的以色列,透過3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指出:第4劑疫苗對於60歲以上長者而言,確實具有延長保護力、避免重症死亡率的作用。

打疫苗追不上Omicron傳染速度?  專家:各國政策不一  疫情恐持續數十年

打疫苗追不上Omicron傳染速度? 專家:各國政策不一 疫情恐持續數十年

Omicron病毒強大傳染力前所未見,現世7週就讓全球再次陷入新一波大流行疫情。感染Omicron人數最多地區如英國,在1月時每日確診人口更突破16萬人。儘管WHO與相關衛生機構宣稱, Omicron病毒的出現可能預示著全球大流行的結束,權威科學期刊《Nature》卻指出,全球疫情仍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