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流血別輕忽! 痔瘡出血竟致嚴重貧血威脅健康

排便流血別輕忽! 痔瘡出血竟致嚴重貧血威脅健康

剛剛年過40的林女士近來總是覺得頭暈眼花,臉色蒼白,原本以為多休息就會漸漸改善,但是時間一久不但愈來愈虛弱,時不時甚至還會出現氣喘和心悸的現象,讓家人是愈來愈擔心。最後拗不過家人的要求,她終於就醫檢查,一查竟發現她的血色素只有正常值的1/3,貧血狀況嚴重。

脂肪肝、肝硬化都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公布「5大傷肝食物」:這些宵夜通通上榜

脂肪肝、肝硬化都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公布「5大傷肝食物」:這些宵夜通通上榜

讓「人生變黑白」的「肝」苦危機,竟然就藏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之中?要注意長期飲食習慣不佳、確實可能會傷害肝臟,而且這些食物並不算少見!首先要了解常見的3大肝病問題,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小心,「肝苦人生」可能已經找上你了!

胃食道逆流竟有分真假? 醫揭典型與非典型症狀差異! 內視鏡手術如何選擇?

胃食道逆流竟有分真假? 醫揭典型與非典型症狀差異! 內視鏡手術如何選擇?

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簡稱HS)起初徵兆如一般的青春痘,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的蔡呈芳醫師表示,由於冒痘位置較為隱私甚至可能會有流膿、散發異味等情況。

比熬夜、加班還爆肝?  醫師揭最傷肝「6大飲食」:保健品也是大地雷

比熬夜、加班還爆肝? 醫師揭最傷肝「6大飲食」:保健品也是大地雷

除了自身的肝臟疾病、肥胖或作息不正常之外,事實上「吃錯食物」對於肝臟的危害更是比想像巨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事實上可能會傷害肝臟,並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嚴重後果。尤其以下6類飲食更是要減少攝取或避免。

準媽咪避免孕吐必看!  營養師曝「6大原則」緩解害喜症狀

準媽咪避免孕吐必看! 營養師曝「6大原則」緩解害喜症狀

在媽媽教室講課時,最常被學員問「抒緩孕吐」的方法。通常懷孕初期容易有孕吐的問題,後期會自然慢慢緩解;不過也聽過有準媽媽「從頭吐到尾」,可見懷孕的辛苦與煎熬。準媽咪們該如何避開容易導致孕吐的「飲食地雷」呢?

吃鹹酥雞抒壓沒用! 心情反而會越吃越差? 研究:油炸物讓憂鬱症風險增7%

吃鹹酥雞抒壓沒用! 心情反而會越吃越差? 研究:油炸物讓憂鬱症風險增7%

攝取過多的油炸飲食,影響的恐怕不只有身材,甚至還會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增加?近期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證實,油炸物的攝取與焦慮、憂鬱風險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油炸物中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

糖尿病吃「鉻」種飲食穩血糖!  醫籲:「這兩樣」也是好幫手!

糖尿病吃「鉻」種飲食穩血糖! 醫籲:「這兩樣」也是好幫手!

據統計,全台糖尿病人數已突破230萬人,是國人最常見的代謝異常疾病,糖尿病的成因大多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有關,飲食西化及肥胖更是助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高糖、高油及重鹹的飲食,都會增加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不平衡。

時常便祕、腹脹、打飽嗝?  專家呼籲:養成「9習慣」預防消化不良

時常便祕、腹脹、打飽嗝? 專家呼籲:養成「9習慣」預防消化不良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

8歲前乳房就發育  恐為「性早熟」預兆! 醫示警:少讓孩子接觸「3大物品」

8歲前乳房就發育 恐為「性早熟」預兆! 醫示警:少讓孩子接觸「3大物品」

家中的寶貝女兒尚未達到發育年齡,胸部卻已開始明顯隆起,要注意可能是「性早熟」的表徵?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林鼎智醫師指出,診間一名女童接受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除了體重過重外,醫師也注意到其右胸微微突起,觸診明顯感覺到滑動硬塊,原以為僅是過重問題,檢查後確診為「乳房早熟症」。

台灣每4人就1人乾眼症!  只吃「葉黃素」沒用?  3關鍵營養素都要顧到

台灣每4人就1人乾眼症! 只吃「葉黃素」沒用? 3關鍵營養素都要顧到

長時間使用3C產品與智慧型手機之下,乾眼症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文明病,也是眼科門診最多人求診的問題。在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1人乾眼症。隨著現代人錯誤用眼習慣增加,眼睛緊盯3C時間變長,導致眨眼頻率變少、淚液分泌降低,乾眼族群因而愈來愈多。眼睛的「淚液層」一共分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素層,其中任何一層淚液分泌不足、分佈不均或是過度蒸發,都會造成眼球無法保持適當適潤,進而引起乾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