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指出,全球超過十分之一人為糖尿病患者,且其中高達90%為第2型糖尿病,對此,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衛教宣導呼籲人們「瞭解風險、認識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

美人工淚液驚傳「超級細菌」感染引發失明、死亡!  藥師憂:幾乎無藥可用

美人工淚液驚傳「超級細菌」感染引發失明、死亡! 藥師憂:幾乎無藥可用

網路上購買人工淚液要小心!美國近期傳出疑似因人工淚液污染,引發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造成數起失明、死亡個案。「長生不老藥師姬.游佩雯藥師」在社群貼文指出,近期美國一款EzriCare品牌由印度藥廠製造的不含防腐劑-多劑量包裝(multidose)的人工淚液,引發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一般被稱為「超級細菌」。

糖尿病全醫師問答(2):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糖尿病可以斷食減肥嗎?如何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全醫師問答(2):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糖尿病可以斷食減肥嗎?如何維持血糖穩定

第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兩大原因,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一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雖然與遺傳基因有關,但造成糖尿病盛行更重要的風險因子,是肥胖大流行及活動量減少的生活型態。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幫助預防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幫助預防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肥胖與4大癌症有關!腫瘤科專家揭2大原因:脂肪代謝不正常

肥胖與4大癌症有關!腫瘤科專家揭2大原因:脂肪代謝不正常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德研究曝:新冠病毒使「糖尿病」機率上升  輕症者也難逃風險

德研究曝:新冠病毒使「糖尿病」機率上升 輕症者也難逃風險

新冠肺炎不只影響呼吸道與肺部,「胰臟」也是病毒的潛在目標?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DZD)近期發表的研究表明,即使只罹患輕症,胰臟也可能遭受新冠病毒的破壞,使胰島素分泌功能異常、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倍增。

太晚吃飯易得糖尿病?  恐與「褪黑激素」有關  這些人睡前2小時勿進食

太晚吃飯易得糖尿病? 恐與「褪黑激素」有關 這些人睡前2小時勿進食

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總是在夜深後才吃晚飯,恐將增加「糖尿病」風險!西班牙莫夕亞大學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聯合研究指出,在睡前2.5小時前進食者,可能使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原因可能與影響人體生理時鐘規律的「褪黑激素」有關。

久坐肥胖吃太好  糖尿病年輕族群暴增?  醫師:輕忽控制後恐「後悔莫及」

久坐肥胖吃太好 糖尿病年輕族群暴增? 醫師:輕忽控制後恐「後悔莫及」

近年來,由於生活習慣改變,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估計已超過200萬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主任陳清助醫師表示,導致現代人糖尿病風險增加有兩大原因,一是飲食精緻及含糖食物攝取過多;一是運動與活動量減少,久坐等生活型態造成肥胖,肥胖又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陳清助醫師指出,從每四年一次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發現,無論男、女性,國人的肥胖比例皆持續增加,而四十歲以下的糖尿病年輕患者,發生率更是呈現45度斜率的上升趨勢。

糖尿病年輕化?  6種「壞習慣」關係大!  打胰島素上癮恐洗腎?  醫師揭糖尿病「治療迷思」

糖尿病年輕化? 6種「壞習慣」關係大! 打胰島素上癮恐洗腎? 醫師揭糖尿病「治療迷思」

久坐不動不只易胖,連糖尿病也會提早上門?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維常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腦中風年奪上萬人命!  國健署推「紅色警報評估表」揪潛在症狀

腦中風年奪上萬人命! 國健署推「紅色警報評估表」揪潛在症狀

腦血管疾病自2016年起於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為第四名,雖較前一年下降一名,但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平均每年仍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為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年一起響應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呼籲國人重視腦中風防治的重要性,並參考美國國家中風協會(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的中風風險量表(Stroke Risk Scorecard),推廣「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民眾可自行評估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