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烹飪或存放食物時的錯誤行為,往往會成為生活中的「致病因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害人體!毒理學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於社群貼文表明,近期食安意外頻傳,不少民眾為求健康,開始在家中烹飪餐食並避免外食;殊不知用錯誤的方式處理食物,亦可能誘發嚴重的食品中毒情事。

扛世代兼職打工少喝水  外送員「雙側腎臟結石」送醫!  醫揭泌尿道結石手術3大差異

扛世代兼職打工少喝水 外送員「雙側腎臟結石」送醫! 醫揭泌尿道結石手術3大差異

兼職工作賺外快,當心水份攝取不足引發腎結石。一名外送員因家庭經濟壓力,平時除了正常上班,為增加收入也兼差業務工作,不只休假極少且長時間忙於工作少喝水,檢查後竟發現雙側腎臟結石達1.5公分以上,就醫後接受輸尿管鏡手術取出結石。

產後哺乳期「補鈣」可防抽筋、助入睡?  營養師曝:只吃小魚乾、黑芝麻還不夠

產後哺乳期「補鈣」可防抽筋、助入睡? 營養師曝:只吃小魚乾、黑芝麻還不夠

女性生育後的「哺乳期」該怎麼吃最好?張語希營養師建議,處於哺乳期的女性,每日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可以避免睡眠時腿部抽筋,也可以穩定情緒、幫助睡眠。較為簡單的記法是,1毫升牛奶約含有1毫克鈣質,不過一天若要喝足1000毫升(1公升)的牛奶,對大部分人而言實屬困難。

台灣6人就有1人缺鐵!  含鐵量食物最高是「它」:比牛肉還多6倍

台灣6人就有1人缺鐵! 含鐵量食物最高是「它」:比牛肉還多6倍

你知道在台灣每6人就有1人缺鐵嗎?補鐵該吃什麼食物最好?除了素食者容易缺鐵之外,孕婦在孕期後期也要開始補鐵?首先先看日常鐵質的建議攝取量為:成年男性10毫克、成年女性15毫克,13歲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上限攝取量為40毫克。至於懷孕女性在孕期第三期到哺乳期,鐵質建議量是平時的3倍,每日建議量從15 mg增加至45 mg。此攝取量很難從飲食中補充,可適當的補充保健品或鐵劑補充鐵質。

愛吃維他命C補身體  當心「腎結石」風險暴增! 營養師示警:一天勿超過XX毫克

愛吃維他命C補身體 當心「腎結石」風險暴增! 營養師示警:一天勿超過XX毫克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不僅有助鞏固骨骼健康,也負責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生理運作。不過,近日卻有網路傳言指稱,食用高鈣食物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該傳聞是否為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確實有不少民眾存有迷思,認為「鈣質就是石頭」,而補充鈣質會使腎結石的病情惡化。事實上足夠的鈣質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有助減少腎結石發作,呼籲民眾切勿抱持錯誤迷思。

美日研究曝:維生素D助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效果恐僅「1族群」受益

美日研究曝:維生素D助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效果恐僅「1族群」受益

「維生素D」為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促進骨骼與肌肉健康。事實上關於維生素D補充劑的效果仍存在諸多爭議,有研究認為維生素D攝取不足將引起早死風險;也有文獻指出,長者頻繁補充維生素D,失智與死亡風險恐增加2倍,更有研究質疑維生素D補充劑預防骨折的效果,不如大眾所預期般地有效。

缺維生素D更早死?  研究:攝取未達「這劑量」  死亡風險恐高出36%

缺維生素D更早死? 研究:攝取未達「這劑量」 死亡風險恐高出36%

「維生素D」為一重要營養素,能幫助骨骼與肌肉保持健康。不過,全球仍有至少約60%人口維生素D攝取不足;國內亦有60-70%的民眾,因曝曬太陽時間過少、戶外活動不足而導致維生素D缺乏。如今刊載於《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稱,維生素D的不足可能與過早死亡的風險有關。

抗骨鬆運動、鈣質、檢查不可少! 維生素D含量第一名魚類是它

抗骨鬆運動、鈣質、檢查不可少! 維生素D含量第一名魚類是它

「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未適當控制,死亡風險恐比癌症更高?10月20日為全球「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症是骨質流失減少,造成骨骼內出現較多且較大的空隙。當骨小梁變細、數目變少,會造成骨皮質變薄,導致骨折風險大幅上升,尤其是脊椎的壓迫性骨折、股骨頸的外傷性骨折。

提振精神不靠咖啡也行? 「8種天然食物」抗疲勞必吃

提振精神不靠咖啡也行? 「8種天然食物」抗疲勞必吃

上班總是感覺提不起勁、無精打采?除了喝咖啡或滴眼藥水,是否還有其他提振精神的方法?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工作或學習時長時間出現疲憊感,要注意可能是「慢性疲勞」。而慢性疲勞的狀況,可以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加以緩解。尤其以下8種飲食,更是有助於甩開無精打采,吃出滿滿活力:燕麥、黃豆、菠菜、堅果、鷹嘴豆、藍莓、牛蒡、豆芽。

吃營養品、維它命補充營養不足?  腎臟科醫師揭真相:吃魚油不能取代吃海產

吃營養品、維它命補充營養不足? 腎臟科醫師揭真相:吃魚油不能取代吃海產

擔心水果太甜、糖份太高,改吃補充營養素的「綜合維它命」就好?腎臟專科王介立醫師發文表示,「不要吃水果,吃綜合維它命就好」的說法,是將水果看成單純「果糖」加上「數種維它命」的組成。然而,原型食物的營養組成相對複雜,恐有營養品不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