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胸悶不適竟是「肌少症」惹禍?  醫示警:45萬中高齡患者  死亡率恐暴增3倍

秋冬胸悶不適竟是「肌少症」惹禍? 醫示警:45萬中高齡患者 死亡率恐暴增3倍

接近入冬時節,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與「肌少症」有關?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究其原因才發現是「肌少症」問題。

肺癌奪十大癌症首位  她不抽菸腫瘤2公分全無症狀!  醫揭肺癌風險與預後差別

肺癌奪十大癌症首位 她不抽菸腫瘤2公分全無症狀! 醫揭肺癌風險與預後差別

衛生福利部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公佈,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其中「肺癌」首次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人數首位,發生個案來到16,880人,更是男女性癌症發生數第二名。過去肺癌發生期數偏晚,導致死亡率高,存活率低。

鹼性水沒那麼神! 專家破解迷思:與喝開水沒兩樣  抗癌、排毒效果「聽聽就好」

鹼性水沒那麼神! 專家破解迷思:與喝開水沒兩樣 抗癌、排毒效果「聽聽就好」

不少瓶裝水廣告宣稱喝「鹼性水」有抗氧化、改善酸鹼體質,甚至抗癌、排毒等效果,也宣稱其能更好被人體所吸收。鹼性水真有那麼神奇?衛福部食藥署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廣告說法不可盡信,呼籲民眾勿聽信傳言、購買宣稱具有療效的瓶裝水產品。

超過12秒恐有「肌弱」風險!  醫:男性應注意營養不均、運動不足增加肌少症

超過12秒恐有「肌弱」風險! 醫:男性應注意營養不均、運動不足增加肌少症

國人生活型態轉變,再加上營養攝取不均與缺乏運動,更需注意提早來臨的「肌少症」風險。研究指出,40歲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一旦肌肉流失過量,導致肌力、肌耐力下降,不只影響老年人行走速度與生活品質,更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

剛用完餐又嘴饞? 對抗「假性飢餓」用4招化解:嚼口香糖也有幫助

剛用完餐又嘴饞? 對抗「假性飢餓」用4招化解:嚼口香糖也有幫助

正餐吃飽卻不斷嘴饞,小心落入「假性飢餓」的陷阱?不少民眾放完長假後,明明都有規律吃正餐,但卻頻繁覺得嘴饞,吃飽了還是覺得飢餓。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假性飢餓的定義為:即便吃過正餐、且具有飽腹感,但仍覺得飢餓,長期以來容易在無形中吃下不必要的熱量,造成體重增加、血糖上升、引發身體代謝問題。

台灣兒童肥胖率破二成五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費森尤斯共推「腎臟超人計畫」

台灣兒童肥胖率破二成五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費森尤斯共推「腎臟超人計畫」

台灣透析治療的盛行率高居世界首位,被稱為「洗腎王國」,瞭解腎臟衛教知識幫助預防及早期介入,對國人腎臟健康至關重要。根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比例高達12%,約每8個人就有一個屬於腎功能異常族群。進入成年階段之前的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也被證明與將來的腎臟病風險有關。

確診後易喘易累?  醫揭「自我照護」3重點:加快身體恢復

確診後易喘易累? 醫揭「自我照護」3重點:加快身體恢復

百年大疫影響全球人類健康,台灣累計染疫數更已突破800萬人。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出現易喘、易累,自覺心肺狀況及體力明顯下降,更需要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感染後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應先經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是否異常,如果檢查無異狀,可從運動、營養、預防各層面做好自我照護,幫助身體恢復。

國內逾6成孕婦缺鐵!  營養師示警:準媽咪恐疲勞、貧血、免疫低落

國內逾6成孕婦缺鐵! 營養師示警:準媽咪恐疲勞、貧血、免疫低落

台灣晚婚、晚生情況嚴重,高齡孕婦比例越來越多,母嬰健康風險也相對提高。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35歲以上者的高齡孕婦比例高達3成,且生育年齡有逐年推遲的趨勢,促使國人更加重視孕期健康議題,尤其近日國內疫情仍持續增溫,加上秋冬流感季夾擊,讓許多處於高風險群的孕媽咪們憂心不已,深怕自身及胎兒健康受到影響。

男性癌症第6名! 食道癌2症狀是訊號  太晚發現治療恐「生不如死」?

男性癌症第6名! 食道癌2症狀是訊號 太晚發現治療恐「生不如死」?

食道癌每年造成1,900人以上死亡,更是男性十大癌症第6名,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高達女性15.8倍。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為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由於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如果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應格外留心。

免疫力要好  肌肉量不能少!攝取蛋白質不能只吃雞胸肉?

免疫力要好 肌肉量不能少!攝取蛋白質不能只吃雞胸肉?

疫情來勢洶洶,雖然國內疫苗已開打,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提醒,維持自身免疫力、遵守防疫習慣是根本之道,中壯年族群更應注意維持肌肉量,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及提供保護力營養素。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防疫期間,更應注意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