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前做「近視雷射手術」來得及嗎?  眼科醫解答:至少須隔X個月! 錯過恐要等到51連假

出國前做「近視雷射手術」來得及嗎? 眼科醫解答:至少須隔X個月! 錯過恐要等到51連假

不少民眾會在連假期間安排出國出遊,如果想在春節、二二八與清明連假前做「近視雷射手術」,好在遊玩時擁有清晰的視野,需要在多久之前就醫評估?濰視眼科台中東興院陳加宇醫師受訪指出,建議旅遊前至少預留3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觀察視力恢復狀況。

冬季天天下雨不只影響心情?  重症醫曝4大危害:雨越大風險越高

冬季天天下雨不只影響心情? 重症醫曝4大危害:雨越大風險越高

台灣北半部地區冬季時往往多雨,而「冬雨」不只影響心情,也可能減損實質上的健康狀態?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如2019年的研究表明,雨水會增加在寒冷環境中運動時的熱量損失,並可能影響運動的表現和運動安全;原因可能為冬雨除了導致身體熱量損失增加,也使血漿乳酸(lactate)堆積,才降低了運動表現。

樂觀主義者「認知功能」更差?  研究:過度「正面思考」恐使人破產、提高早死風險

樂觀主義者「認知功能」更差? 研究:過度「正面思考」恐使人破產、提高早死風險

「正向思考」與「樂觀態度」往往與成功的人生連結在一起。但事實是否真為如此?《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最新研究稱,隨時展現樂觀的態度,反而使其成為一種「毒雞湯」,除了可能使個人認知功能下降,更與糟糕的財務狀況、較低的責任心有關。

睡前聽「白噪音」幫助深層睡眠?  研究曝額外好處:心血管功能獲提升

睡前聽「白噪音」幫助深層睡眠? 研究曝額外好處:心血管功能獲提升

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有關?歐洲心臟學會(ESC)出版刊物《歐洲心臟期刊》(EHJ)近日發布研究,表明「深層睡眠」狀態時的聽覺刺激,有助於增加年輕男性的左心室功能,進而帶來提升心血管健康、心臟泵血能力等顯著效益。

容易分心、暴飲暴食是手機害的?  專家:你只是在逃避現實!  4招改善專注力

容易分心、暴飲暴食是手機害的? 專家:你只是在逃避現實! 4招改善專注力

你今天過得健康嗎?如果你今天過得不健康,你覺得是誰害的?人們通常會怪罪是手機讓我們分心,浪費時間追劇看影片;我們會怪罪是鹹酥雞老闆營業到太晚,讓我們在宵夜時找得到東西吃;我們會怪罪企業主太無良,安排太多工作量,讓員工下班精疲力盡沒體力去運動。

不到40歲一堆人「老花眼」!  開過雷射手術就沒救了嗎?

不到40歲一堆人「老花眼」! 開過雷射手術就沒救了嗎?

長時間工作、追劇、看手機,現代人大量用眼的生活型態,導致「老花眼」年齡呈現下降趨勢。眼科醫師張聰麒表示,曾經收治一名不到40歲的牙醫師,因為老花問題進行雷射手術,不料因為頻繁看診、讀書,導致視力退化,老花眼再度找上門。工作時需要經常切換不同度數的眼鏡,才能順利地解釋病情與簽署文件,甚至影響到看診過程,對日常生活造成眾多不便。

天天看手機變笨又變胖? 專家建議「做1件事」放鬆:10分鐘就見效!

天天看手機變笨又變胖? 專家建議「做1件事」放鬆:10分鐘就見效!

愈常分心看手機,愈可能增加情緒失控的風險?活在資訊爆炸的當代,3C裝置上永遠有無數推播、圖文、影音、對話通知,24小時對我們的注意力狂轟濫炸。人們以為大腦擅長多工運作,於是總在不同場合中分心處理各種訊息。但是,分心其實更容易引發情緒失控如發怒,甚至會讓智商暫時退化。

人工水晶體非越貴越好!維持「中距離視力」術前必懂5件事

人工水晶體非越貴越好!維持「中距離視力」術前必懂5件事

曾垂鍊醫師說明,延焦段人工水晶體提供中遠距離的清晰視力,滿足日常生活中打電腦、切菜、煮飯、做家事等需求;但看手機、看報紙等近距離視力,就仍需要戴老花眼鏡。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可提供看遠清晰視力,但中近距離視力較差,必須戴老花眼鏡;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能看遠、看近,但中距離的視力略差,且一般來說整體的視覺品質較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略差,尤其是瞳孔較大或夜間時,可能會有部分眩光的現象。

青光眼治療3個月沒改善  一測血糖竟450!  年輕人「用眼過度」危險下場曝

青光眼治療3個月沒改善 一測血糖竟450! 年輕人「用眼過度」危險下場曝

年輕族群生活習慣不佳,若再加上慢性病與用眼過度,當心高眼壓與青光眼提早上門!中國醫學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主任陳瑩山醫師指出,曾收治一名40歲患者,兩眼都有高眼壓問題,在診所被診斷為青光眼治療3個月,症狀卻沒有改善。來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糖尿病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疫情期間壓力大情緒差 「大吃大喝」抒壓反效果超可怕?  心理師教正確減壓方法

疫情期間壓力大情緒差 「大吃大喝」抒壓反效果超可怕? 心理師教正確減壓方法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