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紅豆湯! 營養師最推「5食物」緩解女性經痛:還能順便補充鈣質

不是紅豆湯! 營養師最推「5食物」緩解女性經痛:還能順便補充鈣質

生理期與女性朋友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少女性在經期期間深受經痛不適感所苦。因此,如何讓自己的身體舒適度過經期,可說是每位女性的必修課!月事來臨時別只會喝紅豆湯,如果能更均衡攝取以下營養,對於緩解經痛將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脂肪肝、肝硬化都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公布「5大傷肝食物」:這些宵夜通通上榜

脂肪肝、肝硬化都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公布「5大傷肝食物」:這些宵夜通通上榜

讓「人生變黑白」的「肝」苦危機,竟然就藏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之中?要注意長期飲食習慣不佳、確實可能會傷害肝臟,而且這些食物並不算少見!首先要了解常見的3大肝病問題,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小心,「肝苦人生」可能已經找上你了!

大吃大喝抒壓不成還傷「心」? 研究示警:「高脂肪飲食」損害心血管復原能力

大吃大喝抒壓不成還傷「心」? 研究示警:「高脂肪飲食」損害心血管復原能力

精神壓力(Stress)被認為是導致心血管事件的誘因之一,如果想透過「大吃大喝」抒解壓力,效果可能將適得其反。《Frontiers in Nutrition》研究指稱,攝取高脂肪食物可能會損害血管的「內皮功能」,從而影響心血管系統從壓力事件中恢復的能力。

肥胖者暴飲暴食原因找到了? 研究證實:大腦對營養素反應「嚴重受損」

肥胖者暴飲暴食原因找到了? 研究證實:大腦對營養素反應「嚴重受損」

肥胖者對於飲食中營養素的反應較弱,與日後減重的復胖率增加有關?今年6月12日國際期刊《Nature Metabolism》發表一篇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團隊所著的研究,團隊比較各30位健康體重的受試者(BMI值25以下)以及BMI值30以上肥胖受試者的差異。

吃很少不代表就會瘦!  營養師透露:6件事讓體脂肪「默默飆高」

吃很少不代表就會瘦! 營養師透露:6件事讓體脂肪「默默飆高」

就算平時的飲食總量較少,仍可能面臨「體脂過高」的窘境?嫚嫚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診間近期有一50歲中年女性患者,平時總量偏少,體脂肪卻高達40%。進一步問診後發現,雖然該患者一天僅吃兩餐、進食量也很少,但喜歡每天吃點餅乾、搭配含糖手搖飲的飲食內容,應是造成其體脂居高不下的主因。

不只塑化劑、菸酒影響女性乳癌!  營養師示警:3種「下班必買宵夜」千萬別碰

不只塑化劑、菸酒影響女性乳癌! 營養師示警:3種「下班必買宵夜」千萬別碰

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為十大癌症第三位。近年標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與老化、基因變異、生育情況、家族史、良性乳房疾病、缺乏運動、肥胖、荷爾蒙治療、酗酒等因素可能有關。

吃鹹酥雞抒壓沒用! 心情反而會越吃越差? 研究:油炸物讓憂鬱症風險增7%

吃鹹酥雞抒壓沒用! 心情反而會越吃越差? 研究:油炸物讓憂鬱症風險增7%

攝取過多的油炸飲食,影響的恐怕不只有身材,甚至還會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增加?近期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證實,油炸物的攝取與焦慮、憂鬱風險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油炸物中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

越吃越少體重卻不減反增? 醫示警:踩到「9大地雷」怎麼吃都難瘦!

越吃越少體重卻不減反增? 醫示警:踩到「9大地雷」怎麼吃都難瘦!

為何日常飲食越吃越少,體重卻不減反增?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減重的第一步如同投資,需了解「趨吉避凶」的原理,也就是先別急著學習標新立異的減肥方法,反而該從基礎做起,避開生活中常見的「地雷食物」。不少食物看似無害,吃下肚卻容易導致「熱量爆卡」,讓減重目標遙遙無期。

容易分心、暴飲暴食是手機害的?  專家:你只是在逃避現實!  4招改善專注力

容易分心、暴飲暴食是手機害的? 專家:你只是在逃避現實! 4招改善專注力

你今天過得健康嗎?如果你今天過得不健康,你覺得是誰害的?人們通常會怪罪是手機讓我們分心,浪費時間追劇看影片;我們會怪罪是鹹酥雞老闆營業到太晚,讓我們在宵夜時找得到東西吃;我們會怪罪企業主太無良,安排太多工作量,讓員工下班精疲力盡沒體力去運動。

糖尿病40歲以下變多?  愈年輕控制愈不佳?  專家:3數字務必達標

糖尿病40歲以下變多? 愈年輕控制愈不佳? 專家:3數字務必達標

台灣以美食文化享譽國際,手搖飲、鹹酥雞、珍珠奶茶廣受海內外歡迎。與此同時,台灣糖尿病每年新診斷人數已突破16萬,超出一年新生兒總數。《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糖尿病好發年齡層以40到64歲為大宗,比例高達59%。其次為65-74歲佔18-19%。從發生率來看,40歲以上相對穩定,而20到39歲的糖尿病發生數持續增加,顯示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