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必破滅?  34%結婚撐不到5年!  離婚對身心健康正反面影響一次看懂

童話必破滅? 34%結婚撐不到5年! 離婚對身心健康正反面影響一次看懂

各界名人離異事件頻傳,傳統的穩定婚姻與家庭觀,隨社會型態與性別觀念演變,夫妻、伴侶走向離婚愈來愈常見。據內政部統計,臺灣近9年(102-110年)結婚未滿5年即離婚的比例已超過30%且有逐年升高態勢。

巴比妥用尿液檢驗易有偽陽性?免疫法、質譜分析差異為何?判讀關鍵在「閾值」?

巴比妥用尿液檢驗易有偽陽性?免疫法、質譜分析差異為何?判讀關鍵在「閾值」?

近期北部傳出幼童體內驗出含「巴比妥」以及「苯二氮平類」,而檢驗過程是否受到干擾或偽陽性,也成為各方輿論討論焦點。部份毒物專家指出,環境中不會接觸到巴比妥,理論上完全不應該存在於孩童體內,並無偽陰性或偽陽性問題。

後疫情國人腎臟拉警報!  醫:慢性腎臟病「四高五狀」不可不防

後疫情國人腎臟拉警報! 醫:慢性腎臟病「四高五狀」不可不防

台灣腎病盛行率高居全球第一,進入「後疫情時代」,病毒對器官的長期影響仍不可忽視,國人更需提高對腎臟病的警覺心。根美國研究顯示,確診後的患者腎臟老化速度是一般人的3倍,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會逐漸老化,以平均一年1%的速度下降,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話,腎臟老化速度可能將飆至3倍1,意即在一年內就下降3至4%。

性格決定健康程度? 樂觀者心病風險降35%   與這「2種態度」息息相關

性格決定健康程度? 樂觀者心病風險降35% 與這「2種態度」息息相關

你覺得性格會不會影響健康?比如壽命的長短、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有影響的話,又是為什麼?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樂觀的人似乎真的比較健康:一、2019年時,一項包含22萬人的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指出,心態較樂觀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35%,死亡率降低14%。二、2022年7月,另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更樂觀的人不只死亡率較低,相較於悲觀者,樂觀者的心血管風險下降近四成。三、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提出建議,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要納入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女性越晚生風險越高? 高血壓、糖尿病機率翻倍漲!  國健署:高齡孕婦必做「6件事」

女性越晚生風險越高? 高血壓、糖尿病機率翻倍漲! 國健署:高齡孕婦必做「6件事」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相較去年,國人女性生育平均年齡再度升高,109年與110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0歲、32.29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則分別為31.09歲、31.23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1.64%,顯示國人生育年齡普遍延後。且根據資料指出,年齡在35-39歲的孕婦,早產比例達12.70%,較25-29歲之早產比例8.40%還要更高。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近期有一研究稱,憂鬱症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憂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余苑綺腸癌逝世/1張圖看懂「腸道防癌」飲食!  營養師:掌握飲食可控制因子

余苑綺腸癌逝世/1張圖看懂「腸道防癌」飲食! 營養師:掌握飲食可控制因子

余天女兒余苑綺傳出腸癌病逝享年39歲。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一年新發生17,302例,長期為十大癌症發生首位。腸癌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年齡(大於50歲)、家族史甚至飲食習慣等。簡鈺樺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許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因子對腸癌的影響,也都相當有證據力,因此日常飲食養成良好習慣也能降低相對風險,若有長期飲食不當如嗜吃超加工食品、高精製糖食品、飽和脂肪攝取過量或纖維過少等,皆可能影響腸壁健康,增加腸道瘜肉及癌變風險。

叫爸媽看!  研究:孩童時代肥胖  成年後心血管疾病及早死率升高

叫爸媽看! 研究:孩童時代肥胖 成年後心血管疾病及早死率升高

隨著飲食精緻化、3C產品的興盛,不少孩童從未運動、平時更是智慧型手機不離身,使其暴露於過度肥胖、體態異常的風險倍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刊登的研究報告宣稱,兒童時期的心血管事件與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呈現高度關聯,且可能增加成年死亡率;呼籲家長切莫輕忽子女的肥胖問題。

破碎的心?  丹麥研究稱多次分手與孤獨感  增加單身男性「死亡率」

破碎的心? 丹麥研究稱多次分手與孤獨感 增加單身男性「死亡率」

長期缺乏伴侶陪伴,或許並非個人意願。不過,感情世界的不順遂,確實可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一項《英國醫學期刊》(Britsh Medical Journal)刊載的研究即指出,長期缺乏伴侶、並屢次遭受分手之苦的男性,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工作表現差易與人衝突  原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醫師揭真相:未妥善治療易「藥物濫用」

工作表現差易與人衝突 原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醫師揭真相:未妥善治療易「藥物濫用」

無法專心又沒耐心,別以為只是個性使然,有可能是「過動症」表現,而且小時候發病可能持續到成年以後,影響心理健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勝傑醫師表示,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會出現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沒有過動、衝動,而以注意力不集中為表現。也有部分個案同時有注意力與過動、衝動的問題。張勝傑醫師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過低所致,影響自我控制功能,導致過動、衝動,會有無法靜坐、多話、愛插嘴、無法等待。